何巧忠 (福建省龙海市文化馆 3631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包含有农村文化建设,即基层文化设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及农村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关系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农民画(现代民间绘画)的基本阵地、作者队伍、创作活动都在农村,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产物,它是在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中发展起来的。
农民画是现代民间绘画的前身,是由它由演进而来。20世纪50年代,在基层文化部门的发动组织和美术工作者的培训辅导下,走进农村,绘画农家,农活、农村习俗等,农民画作者作品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逐步向年画发展;80年代,农民作者的画作在传统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并形成名副其实的现代民间绘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以及农村经济的增长为现代民间绘画发展造就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国各地农民画活动在政府行为的扶持推动和文化部门的组织指导下迅速兴起,并借鉴上海金山农民画的实践经验进行创作,使农民画向现代民间绘画演进,在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平稳发展。1981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明确地规定群众文化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发扬积极进取和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为建设社会主义献身奋斗;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在业余时间有可能自愿地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从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要使人民群众在工作劳动之余,能够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文化娱乐以利消除疲劳、陶冶性情、焕发精神。还把农村文化的建设方针定为“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同时,政府文化部门应该把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作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工作来抓。
1981年—1991年,陕西户县等十多个地区先后在北京独或联合举办过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览;1983年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全国农民画展览,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举办了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展,1990年文化部群文司与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联合举办了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品邀请展。这些展览成功地展示出各地农村文化建设的艺术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领导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推动现代民间绘画活动的开展,文化部社图司(原社文局、群文司)于1988年至1993年先后命名60多个县(市、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把现代民间绘画活动作为一项群众文化工程纳入了政府社会文化事业的范畴。这一决策极大地鼓舞了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性,把发展现代民间绘画写进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各地(各级)现代民间绘画活动持续不断,如山东胶南市、上海金山区、山东日照市、陕西户县、重庆綦江县、浙江嘉兴秀洲区、云南昆明市等画乡在政府行为的推动下,相继承办全国性的绘画作品展赛,举办农民画艺术节,召开专业理论研讨会,带动了全国现代民间绘画活动的全面开展。各地画乡在当地政府的重视扶持下,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抓基本阵地、作者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农民艺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地域特色强、乡土气息浓、艺术水准较高的现代民间绘画作品,有力地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
在这一段时期里,浙江嘉兴秀洲区的现代民间绘画活动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当地党委和政府在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举动下,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品牌铸造,把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纳入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对画乡工作确定了“建好一个基地、抓好一支队伍、抓出一批作品、打响农民画品牌”的目标,并由所在文化馆直接负责现代民间绘画活动的业务工作。其一,设立了两年一度的文艺创作奖,奖励在现代民间绘画创作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作者和辅导老师;编辑出版多种现代民间绘画作品集,加强各个画乡交流,扩大地方作品影响力。其二,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和培训活动,举办全区性的农民作者、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幼儿园教师、文化站干部等各种对象的创作培训班,在全区创建了6个镇级“创作基地”和26个“后备人才基地”,增强现代民间绘画创作队伍的后备力量;其三,抓硬件,于建造农民画陈列馆;新世纪初又投建了农民画艺术中心,成为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的创作基地、培训基地、采风基地,展示艺术成就的窗口。先后承办了多次全国性的现代民间绘画大展和理论研讨会,组织全国农民画大聚会、大交流,大力推动了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创作群体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民间绘画的作者以农民为主体,具有陶冶情操、奋精神、启迪民智、普及文化、传递信息、改造观念、提高觉悟、规范道德、优化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文化活动是否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关系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败,也是加强对农民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现代民间绘画活动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互动作用。遗憾的是,在近年举办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览”中,已有多个画乡未能持续参加,甚至偃旗息鼓,其中不乏有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有:一是个别画乡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忽视现代民间绘画的社会影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提出现代民间绘画走产业化道路,给负责现代民间绘画活动的基层馆站下达创收指标,培训要收费,参展要交钱,卖画要提成,结果由于条件不成熟而适得其反,活动销声匿迹。其实,基本阵地与文化市场本来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首先也需要政府行为,关键是这些画乡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组织不力、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建设未能列上地方的发展规划,也就没有财政的支出项目,自然就会滞后甚至滑坡。二是个别画乡的领导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馆、站的人员被缩编、经费减少、场地他用,导致现代民间绘画的活动资金短缺、基本阵地萎缩、创作队伍流失,所以,农村文化建设一旦被冷落,现代民间绘画就难以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发展全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意见》的出台对现代民间绘画的组织指导者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鼓舞。特别是对“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措施的提出,更是给现代民间绘画活动注入了活力。当年,浙江嘉兴秀洲区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画乡十年建设规划,真抓实干,把农民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打造农民画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秀洲区的这一举措为全国画乡作出了表率,再次印证了现代民间绘画在农村文化建设推进中发展和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事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民间绘画必然会在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