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诗情在心中荡漾

2015-07-10 19:46张惠潘文彬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王维

张惠++潘文彬

一、根据文意,激趣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听——过年啦!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朋友们在放鞭炮,可开心了。

师:端午节到了!大家在——

生:大家在赛龙舟。

师:划得多带劲啊!还有呢?

生:(齐)包粽子。

师:我们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到了!

生:小朋友们在玩游戏,好开心。

师:张老师发现你们看了图片都笑了。这些都是美好的节日,是佳节。 每逢佳节,我们都很兴奋,很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佳节的课文。(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逢”是后鼻音,你读得真准,谁再读读?(生齐读课题)

【点评】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赏心悦目的情境中感知“佳节”,理解“佳节”,自然而又巧妙。

二、范读课文,学生质疑

师:是谁?又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听张老师来读读这篇课文。打开课本。(师范读,生倾听)

师:你们都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读了,捧起书,好好读读课文吧!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点评】范读回归了语文课堂,要为此拍手叫好!记得朱自清曾说过:“如果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注重诵读,教师时常范读,学生时常练习,习惯自然,就会觉得白话文并不难上口。”可见,范读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范读似乎已难见踪迹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令人欣喜的是,教者能够为学生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的情境中。如此范读,既是给学生一种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帮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调,也是给学生一种朗读的示范和引导,为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天各一方”是什么意思?

生:“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

生:“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是你们对词语的不理解。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么意思?

师:你这是对诗句的不明白。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当作课题?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都会问“为什么”呢?

生:为什么重阳节要头插茱萸?

生:王维为什么要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师:同学们真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相信通过学习,你们自己就会弄明白这些问题的。

【点评】善于“问”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教者能够呵护、激扬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把“问”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在课堂上敢“问”,会“问”,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探究学习的欲望。

三、品读语言,读中悟情

师: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画简笔画),这里是长安,而王维的家乡蒲州在这里,中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而王维离家时只有15岁,你们几岁?

生:9岁,10岁。

师:是啊,他就比我们大五六岁,也是个孩子,却独自一人来到异乡长安,身为异客,整整两年,七百多天,他都是一个人在长安求学。谁来读读这句话?(生1读)

师:小小年纪,一个人漂泊在外。 (生2读)

师:从你的读中,我觉得你已经读懂了(出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了。谁能读好这行诗?(生读诗句)

师:你知道“独”是什么意思吗?

生:“独”是孤独的意思。

师:为什么孤独?

生:因为他是一个人来到长安的。

师:一个人来到长安,(板书:独)你能再读读这行诗吗?(生读诗句)

师:你看,这一遍你就能把“独”字读好了,读出了王维小小年纪一个人在异乡。(生齐读这行诗)

师: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平时就很孤独,到了节日,大家怎么过节的?他感觉又如何?请同学们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生默读课文)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家是怎么过节的?

生:大家登高游玩。

师:你能读读句子吗?

生:(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刚才有同学不懂“扶老携幼”这个词的意思,有懂的同学可以告诉他。

生:“扶老携幼”就是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去登高游玩。

师:你看,不懂的词可以问同学。我们还可以自己研究,看“扶”和“携”都是——

生:都是“提手旁”,

师:肯定和手有关。做做“扶”的动作。(生做“扶”的动作)

师:老人年纪大了,扶着老人。那“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查字典,谁查得快,谁就来说。(学生翻查字典)

师:谁来说说“携”的意思?

生:“携”的意思是拉着手。

师:人们扶着老人,拉着孩子,去登高游玩,是多么快乐啊!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点评】“扶老携幼”这个词语的教学颇具匠心,富有立体感。首先,让学生来教学生,请理解的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词语的大意,但教者还不止于此。然后,启发学生关注“扶”和“携”的字形,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而让学生做做“扶”的动作。而对于“携”的动作该如何做呢,学生并不清楚,于是,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来弄清楚它的意思,这样就让学生分辨清楚了“扶”和“携”的意思。如此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扶老携幼”这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要把理解

课堂

词语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晓该如何去准确地理解一个词语,以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学习语言文字的情趣。

生:(读)扶老携幼。

师:一家人亲亲热热。

师:这几句话你能读好吗?(生3读)

师:瞧,这一家人团团圆圆。(生4读)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热闹的重阳节吧!

生:(齐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而此时(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读到这,你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的意思吗?

生:“倍”的意思就是“更加”。

师:再读这句话。(生读)

师:此时,人们在欢度节日,王维却孤身一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男生读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度节日,女生读孤独的王维。(生读)

师:难怪他——(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读好这行诗。

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出了王维的思念。

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欢乐的节日,孤独的王维,王维想——

生:(读)“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师:“插”“挽”这两个字也都是——

生:提手旁。

师:头插茱萸,看,这就是茱萸,重阳节头插茱萸可以避邪,你帮我插,我帮你插,每个人头上都插着茱萸,还手挽着手,咱们做做“挽”的动作。多么快乐!(生做“挽”的动作)

师:读好这两句话。(生读)

师:兄弟们感情多深呀!(生齐读)

师:其实,欢聚就是一种快乐!而(指简笔画)如今“我”却在长安,家乡的兄弟们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就是——

生:华山的东边。

师:我和兄弟们相距1300公里,马车日夜不停地跑都要跑上几天几夜,我们相距遥远,却无法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读这个词。(生读“天各一方”)

师:多么遥远。

师:这长长的省略号,就像一声叹息,王维叹息道——

生: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我只能看着家家户户登高远眺。

生:我只能独自一个过这个美好的佳节。

生:我只能孤独一人。

生:我只能独自一个看别人扶老携幼,登高远眺。

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

生: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王维想到了以前,想到了如今,想到了此时此刻,思念之情更浓了。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生读)

师:以前的欢乐,此时的思念,你们都懂了。这就是——

生:(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王维一个人少小离家,思念着亲人,过节时,看到家家户户欢聚在一起,更加思念亲人,想到家乡的兄弟,越发孤独,他思绪万千(板书;思绪万千),把无限的思念化作这首——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诵读这首诗)

【点评】“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文”是“诗”的扩展和阐释,“文”与“诗”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教者谙熟“文包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者能够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那些问题,以读为主,借文学诗,诗文映照,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诵读中领悟诗的大意,让“文”与“诗”的魅力在诵读中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学生诵读得动情入境;议论纷纷,学生讨论得深入热烈,词语的意蕴,就会在诵读和讨论中理解得更加到位;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就会在诵读和交流中体会得更加深刻。

四、体会字义,巧教生字

师:我们再看诗题中的这个“忆”字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

生:思念。

生:想念。

师:所以有个竖心旁,用心思念,再看“念”也有——

生:心字底。

师:我们今天就用心写这两个字。

师:(范写)“念”:思念到如今,上面一个“今”;“忆”:要注意竖心旁笔顺,“乙”的横折往里收。

师:我们自己提醒钢笔的握笔姿势,笔头的金属这面要对外面,不能反过来。钢笔字,不容易擦掉,所以写之前要仔细看。第一个字没写好,也没关系,再写一个,一定会有进步。

(生临写“忆”“念”;写后展示学生的字,反馈点评)

【点评】写字是学生必须要练就的“童子功”。教者尤为重视培养儿童这一“童子功”,课堂的写字指导扎实有效:既注意当堂范写,又注意对学生写字细节的提醒,还注意写字效果的及时反馈与评价。这样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总评】学习语文,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是我听了张惠老师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强烈的感受。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儿童,让儿童的心思始终专注于课堂的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的愉悦。课堂上,老师范读时,他们用心地聆听,心随着老师动情的诵读而动,时而舒眉微笑,时而沉思遐想,陶醉于文本的情境之中;老师发问时,他们静心地思考,潜心会文,揣摩文字,圈点批注,沉浸在文本的世界之中;进行讨论时,他们自由表达,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享受着同伴分享的快乐。这种自然而真实的学习状态,体现出儿童的本真与可爱,应是课堂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而这,当是老师的魅力使然。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张力,深深地叩击着儿童,让儿童的思维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愤悱状态。普列汉诺夫说得好:“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张老师在课堂上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启迪学生的心智,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拥有一个有教养的头脑,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因而,她把“问”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问。更为可贵的是,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展开的,课堂上,学生或思或议,或圈或画,或品或读,亲历过程,自主实践,分享互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张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一种活力,深深地激励着儿童,让儿童的心灵始终保持一种自由的开放状态。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儿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老师那温文尔雅的教态,那轻柔甜润的语言,让儿童如沐春风,活力四射,因而,儿童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能够在每一位儿童身上发生。

如此有魅力、有张力、有活力的课堂,怎能不使语文学习变得快乐呢!

(张惠,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优秀青年教师;潘文彬,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王维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