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去听一位新教师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没有布置学生预习,“零起点”开始上课。新教师很“新”,说话举止全然一个大姐姐。同学们对这位陌生的新老师很给面子。
课按照预设顺风顺水地往前行进,给课文划分段落时,同学们安静地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勾画,等全班差不多都好了,新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可是,一连请了三位同学都没有完全答对,新老师只好继续请人回答。这时候,有一个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穿鲜亮的橘黄裤子很是惹眼,高高的个子却坐在前排。他一个人坐,上课动个不停,但课还是听的,发言积极,还引用课文里的词句作为依据,那份自信满满的神情让人难忘。当然,他也答错了。
举手回答的同学不是这儿错,就是那儿错,新老师有点慌乱了,既不能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同学们,一时间又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和调控。课堂原先是一条潺潺的溪流,一路顺畅,可流到山腰,几块大青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教学出现了“梗阻”,学生们也不那么“安分守己”了。
无奈间,我只好“拔刀相助”,站起来救场:“同学们,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各抒己见。意见分歧集中在课文的1、2小节以及第5小节的段落划分归属上。好,下面我们就集中地讨论这三小节。看看这三小节的内容是不是属于第一次航行?”
问题分解了,目标集中了,学生们读读议议,对第1、2两个小节的归属寻到正确的答案,有理有据。
“那我们再来看第5小节”,我把目光投向那位高个子男生,“刚才这位男同学说,这小节不是写第一次航行的,他的理由是这小节中有句话——‘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从这句话中的‘一次次可以看出这不是第一次。有些同学不同意他的意见。这一小节到底写的是第几次航行呢?那就让我们再仔细读读第5小节吧。”
同学们认真地读完后,陆陆续续有小手举起:
“这小节应该写的是第一次航行,因为这小节的第一句话就是‘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足以证明写的是第一次航行。”
“你讲得很清楚,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说着,我转眼看看那位高个子男生,又接着问大家,“可是,这小节里明明写的是‘一次次啊,怎么是只指‘第一次呢?”
一位短发小女生站起来了,她说:“‘一次次化险为夷中的‘一次次,不是指一次次航行,而是讲第一次航行中遇到的一次次凶险。”
高个子男生听了,眨巴着眼睛望了望我,忙又低下头去看课文。
又一个学生发言了:“我来补充,因为郑和第一次远航来到了好多国家,航行时间很长,所以这小节写的是在第一次航行中‘船队好几次遇到险恶的风浪。”
我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那个根据‘一次次化险为夷来判定,不是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高个子男生:“同意他们的意见吗?”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显然,此时他已心悦诚服了。
“不过,我更要说的是,今天你虽然答错了,但老师要表扬你,感谢你。”他听了,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诧异。同学们也面露惊讶之色——答错了还要表扬,还要感谢?!
“是的,老师要表扬他。虽然他答错了,但他肯动脑筋,能抓住关键词语去思考,而且能积极发言,清楚地说出自己的理由,这就很值得大家学习。今天,老师还要感谢他,他虽然分析错了,但他抓的这个关键词“一次次”和对这个词理解的小失误,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阅读课文,关注到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抓住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弄清了“一次次”这一词语在这里的具体含义,从而真正读懂了课文。”
同学们恍然大悟,一起把赞扬的目光投向这个男生,他再一次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他羞涩的神情里,我分明看到了温暖、激动、自信,还有快乐……
第二天早晨,我在校门口迎接同学们上学,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进校门,明亮的大眼睛笑眯眯地望着我,对我友好地挥挥手,仿佛是我的老朋友。那情态,一副标准的“好学生”模样,橘黄色的裤子在清晨的阳光下格外鲜亮夺目。我满怀喜悦目送他走向教室,心里一片明媚。
(李琳,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力学小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