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写作,基于“我”的存在

2015-07-10 19:36管晓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同伴命题竞赛

管晓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试问当下,真正“乐于”写作的学生又有多少?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不乐于写作往往跟我们的习作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常规习作教学趋于这样一个程式化套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不难看出,教师占据了学生写作的主要位置,学生处在写作的被动位置,是被“强制写作”的对象。于是,学生在写作中迷失了“我”的存在。因而,其作品素材的真实性、情感抒发的真切性、语言运用的灵动性可想而知。显然,“不乐”也是必然的了。那么,怎样促进学生感受“我”的存在,进而促进学生“乐”于写作呢?笔者在班级中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 团队合作写作:在分享“我”中激活写作之乐

常规的习作教学,只是学生和教师的对话。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深有感触:这种“一对一”的习作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常常被隐藏甚至忽视,不利于学生体悟写作的快乐。团队合作写作创造了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对话,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了“交往”。自己的作品被同伴阅读、分享、建议、欣赏,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我”的存在,进而,写作的快乐在不知不觉中渐生渐长。

合作写作团队的组建可放手给学生,教师可建议他们注意习作能力高、中、低的阶梯型搭配。实践中,我们班学生兴致盎然,经过一番商讨,很快就组建出了自己的合作写作团队。团队组建成功后,放手让学生给自己的团队起名字(如我们班的“墨上花开”“金秋雨墨”“文曲星辰”等),给自己起笔名,为团队制定写作章程和写作座右铭。团队合作习作本采取轮流使用的方式,每次写作完毕之后,进行下面两个层面的分享学习。

1. 团队内阅读点评。团队合作写作,既是分享,又是学习。团队成员要阅读每个人的习作,学习他人作品。这样,一次写作下来,每个学生可以读到六七篇同学的习作,然后对每篇习作的优缺点加以点评。阅读团队成员的好作文,有时候比品评名家作品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同时,对于阅读者来说,在点评中提出习作优点,可以逐步优化自己对优秀习作的评判标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内省,往往比教师的直接要求更有效。对于写作者而言,团队成员的点赞是一种肯定与欣赏,会激发作者努力写作、乐于写作的热情。而在点评中指出缺点,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提醒与促进,还是对自己习作中出现类似问题的一种警醒。

2. 团队外展示交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学生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团队合作写作,让更多的学生作品被分享、被激励。每次习作后,公布各个团队的平均分是所有成员最期待的时刻。由于一开始团队成员组合得相对合理,因此各队平均分都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相上下之势。每次写作点评、批阅完毕,首先,由各个团队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荐至全班欣赏。其次,请优秀团队在班级汇报交流成功经验。这样一来,不但优秀习作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分享和激励,而且团队成员间的合作默契在增强,合作意识在凝聚,合作目标在统一。同时,学生个体写作的内驱力逐渐加强,写作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显著提升。

一线教师们深有感触,日常的习作要求往往会遭到学生内心的抗拒。在这样写作心理的作用之下,大部分学生内心的自我写作暗示通常是“完成任务型”,有何“习作快乐”可言?没有“习作快乐”,又怎会“与他人分享”呢?团队合作写作为分享搭建了平台。在团队合作写作中,学生时刻都在体验“我”的存在:“我要写好”“我要展示自己”“我要为团队加油”。这样的写作暗示,启动了学生内心的“写作装置”,促进了学生“习作快乐”的萌发、生长,逐步形成“分享——习作快乐——分享”的良性循环,使得学生不断亲近写作,乐于写作。

二、 个性创意写作:在抒发“我”中品尝写作之乐

自由的场域下,我们常常更能做自己,更能感受到“我”的存在。写作,也是一样,常常需要一个自由的状态,包括自由的空间、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思考,只有这样,笔下流泻的文字才是自由鲜活、充满生命力的。

通常,在每个班级中,都有这样的两类学生。一是笔走龙蛇、文采飞扬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目光、敏感的内心,加上出色的语言功底,因此,他们的习作常常被老师称赞,让同学羡慕。广博的阅读使得他们的心中渐渐孕育起一个“作家梦”。作为教师,对他们单靠常规的习作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不加以呵护和教养,他们就可能江郎才尽,默默无闻。二是个性十足,和常规习作教学格格不入的学生。他们爱读书,但可能在心智上有别于同龄学生。因此,可能会对某一方面(如:魔幻、童话、小说等)特别感兴趣,而面对命题习作时,常常是才思枯竭、焦头烂额。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不予以重视,他们就可能沦为行走在写作之路上的那些落寞的身影。

个性创意写作,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尽情散发自己的气息。“个性创意写作”,即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写作内容,进行“作家式”的个性化创作。对于学校统一的习作,笔者准许他们自由选择,可写可不写。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是小作家”系列个性创意写作展示交流活动,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作品,听取同学们的品评感受。

个性创意写作,极大地调动了班级中这些同学的积极性。我们班有三个学生正在写小说,每一次交流时,全班同学都听得专心致志、掌声雷动,就好像身边真的出现了一位作家,正在朗读自己的作品一样。有一个学生已经创作了十多个短篇,有些故

事中的特色(如:巧合的设计、人物的心理刻画)令大家惊叹。更难得的是,笔者发现好几个平时习作字数寥寥的同学,在个性创意写作中却常常难以停笔。一次,有个学生竟然写了两千六百字左右,到我面前还羞涩地说:“老师,我才写好了上篇,还有一个下篇没写好呢。”

随着活动影响的扩大,其他同学也开始变得按捺不住了,都希望自己也能够参与到个性化创作中来。于是,笔者在班级中定期开展“我是小作家”系列写作活动,让学生自由命题、自主创作。每每此时,班级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在篇幅上超越之前的习作,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学生习作得分超过教师命题习作的得分;家长反馈,孩子从思考到落笔时间之短超越之前的任何一次写作……

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创意写作中需要做个艺术的聆听者与指导者。在给予学生鼓励与赞赏的同时,要适时给予选材的建议、主题的提炼、写作方法以及谋篇布局上的点拨指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个性创意写作,让学生充分发掘了“我”的能力,张扬了“我”的个性。学生的写作兴趣点得到尊重,形象思维得以展现,言语生长得到发展,他们在这样的写作中蓬蓬勃勃,自由快乐。

三、 同伴写作竞赛:在挑战“我”中升华写作之乐

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为激励学生写作欲望、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开展一系列的写作竞赛。所采用的形式通常是:教师命题——学生竞赛——教师批阅——公布结果。此类竞赛适用于选拔性的习作比赛,并不适用于班级习作教学。

同伴习作竞赛的模式如下:学生命题——确定竞赛同伴(自由组合,一般是实力相当者)——自主竞赛——同伴点评——教师点评——公布结果。不难看出,从命题,到竞赛对象的选择,再到同伴点评,学生始终是写作竞赛的主角。

同伴写作竞赛不但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写作的主体性,而且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热衷比赛。学生写作,本来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自己命题考同伴,无疑让他们觉得兴致盎然而乐此不疲,他们会挖空心思寻找习作题目,并在竞赛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自己能够战胜同伴。

笔者曾就学生自主制定习作题目的来源,对班级中58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制定自己怕写的或写不好的题目,占25.9%;制定自己特别擅长的,想和同伴比比水平的题目,占20.7%;自己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搜索网络、请教家长等制定的,占53.4%。而这部分学生通常都会阅读类似的范文,同时在潜意识里会有一个对该篇习作的模糊腹稿。竞赛结束,第一批阅读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自己,这是对命题的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信任。这既是一次学习,又是一次挑战。结果显示,在每一次竞赛中,每一个点评的学生都是严肃认真对待此事的,而且点评的质量也明显在提高。

同伴写作竞赛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因为,在常规竞赛中,我们通常进行“批量评价”,即:所有的学生参加竞赛,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这样一来,竞赛结果其实常常在意料之中,毫无悬念: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始终处于竞赛金字塔的顶端。显然,这样的竞赛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伴写作竞赛是一种“点式评价”,既体现出学生内心所呼吁的写作竞赛的公平性,又实现了写作竞赛的目标达成——促进每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试想,写作好的绝不是稳赢,可能会输给同伴;写作不好的绝不是一定输,可能会获得胜利,这种不能预设结果的竞赛最让学生期待。这样的竞赛,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信地看待自己、期待自己、激励自己,从而形成端正写作态度的内驱力。

同伴写作竞赛立足于学生实现“我”的价值的内心诉求,着眼于班级中每一个“我”的发展。竞赛失败,是一种鞭策;竞赛成功,是一种肯定。无论是鞭策还是肯定,都让学生在谈及写作时便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写作之乐!

特级教师袁浩先生曾提出:习作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仍然是今天习作教学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这个“人”就是儿童,就是我们的学生,就是每一个独特的“我”。笔者认为,习作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其路径是多元的,上述实践探索的内容仅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分支。但笔者坚信,这一小小的分支是学生快乐写作的催化剂,必定会促进每一个“我”写作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猜你喜欢
同伴命题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寻找失散的同伴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