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盟 石辛杏子 雷心瑶
[摘 要]奚车是唐辽时期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形制尚未明确,根据奚族的起源,我们可以判断,奚车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使用,从该时期的随葬陶俑中我们将其分为三类, 通过文献考证,从车的形制、民族发展史和当时的风俗习惯三方面研究当时的牛车和奚车之间的关系。认为A型车是奚车的主要形制,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局限,当时奚车以牛为牵引。
[关键词]奚车;牛车;魏晋南北朝;陶俑;
奚族是古代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奚人善造车,所造车辆被称为奚车。奚车是唐辽时期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所见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冯恩学《辽墓壁画中的车》、张永攀《契丹奚车考》、毕德广《奚车研究》等。冯恩学先生将辽墓壁画中的车分为三类,并与文献记载中的车相对应,探讨了各类车的形制和使用情况(1)。张永攀先生则在将辽代壁画墓中的车都作为奚车的前提下,从文献出发,对辽代奚车种类、形制、使用方式和驾畜进行了研究(2)。毕德广先生在冯恩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辽墓壁画中的车作了类型学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辽墓壁画中的车与奚车的对应关系(3)。
魏晋之际,战争频发,朝代更替,生死无常,促进了人们在墓葬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追求,从“葬器”、“葬具”和“葬仪”等各方面,都希望死后的生活能如理想般快活与奢华。因而这个时期所发掘的墓室都洋溢着浓郁的具象化生活气息,特别要突出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从魏晋时期随葬的陶制明器中可以看出当时牛车在礼仪制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一、墓葬中发现的牛车
本文针对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陶牛车进行类型学分析,认为该时期的牛车依据其车棚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车厢车顶为卷棚顶;B型车厢车顶为拱形车顶;C型车厢车顶为平顶。
Aa型 车厢呈长方形,卷棚顶,前或后檐突出,车后开一长方形门,双辕,有多辐条(图一)。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堰师市杏园魏晋墓之杏园34号墓出土陶牛车河北省邢台市西晋墓出土牛车模型、河南省巩义市火车站晋墓出土牛车等。
Ab型 车略呈长方体形,两轮,车厢前敞,后有长方形小门,卷棚顶较平,多辐条(图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洛阳市太原路西晋墓出土牛车、陕西省咸阳市平陵十六国墓出土牛车等。
Ba型 箱舆呈长方形,四壁平直,盖呈一般拱形,车后置长方形车门(图三)。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南省堰师市北魏染华墓、广西省苍梧县倒水南朝墓。
Bb型 整体形制与Ba型类似,主要区别是车顶形状为特殊型拱形顶。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牛车(图四),其车盖形状呈椭圆形,顶部隆起似鳖甲;陕西省安康市长岭南朝墓出土的牛车,车顶为瓦形顶,底面有“V”形凹槽。
C型 车为双辕,车箱为棚式平顶,前后伸沿少许,车后方有长方形车或窗,多辐条(图五)。具有代表性的有:山西省长治市故县村出土的西晋牛车、陕西省长安县北朝墓葬出土的牛车。
综上所述,三种牛车形制中以卷棚顶车为大宗,其应是牛车的主要形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与奚车的关系
关于奚车的形制,沈括记载:“奚人业伐山、陆种、 车。契丹之车,皆资于奚。车工所聚曰打造。[其]轴车之制如中国,后广前杀而无般,材俭易败,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长毂广轮,[轮]之牙其厚不能四寸,而轸之材不能五寸。其乘车驾之以驰,上施荒帷。富者加毡文绣之饰”[14]。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以明器随葬,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使用俑的数据,但是根据研究,当时人们的身高平均为米。从《魏书》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男性身高大多在八尺以上,也有达到九尺的。即1.94米至2.12米(15)。《晋书》中身长比《魏书》中记载的较矮,短者七尺二寸,长者可达九尺。即1.74米至2.17米(16)。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牛俑与其边上人俑来看,此时的牛车车轮高度和牛差不多同高,应为人的三分之二左右(表二)。
由对比比例可知,当时的真车轮直径为1米至1.6米,平均为1.3米左右。但越到南北朝时期,车轮的直径就越大,如马鞍山东吴墓中的车轮直径与人差不多同高。我们可以推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车轮直径是呈增高趋势。到南北朝时期,逐渐达到与人同高或比人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奚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从民族关系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库莫奚虽然势力不断壮大,但是总体还是处于弱势。《魏书·太祖纪二》载:“(登国三年),五月癸亥,北征库莫奚。六月,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渡弱落水。”由于北魏国势强盛,此后库莫奚向北魏朝贡往来不绝。《魏书·库莫奚传》载:“高宗、显祖世,库莫奚岁致名马文皮。”《魏书·高宗纪五》载:兴安二年(457年)十二月,兴光元年(454年)九月,朝贡两次。又《魏书·显祖纪》载:皇兴元年(467年)二月,二年(468年)四月,三年(469年)二月,四年(470年)二月,均有库莫奚朝贡、朝献。《魏书·库莫奚传》载:“自是已后(指世宗以后),岁常朝献,至于武定末不绝。”据《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552年)正月,“帝亲讨库莫奚于代郡,大破之,获杂畜十余万……”《北齐书.昭帝纪》载:“(皇建元年)十一月,帝亲戎北讨库莫奚,出长城,虏奔遁,分兵致讨,大获牛马,括总入晋阳宫。”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550年至577年为北周所灭),库莫奚与其保持朝贡和互市的友好关系,正像《北史·奚传》所说:“齐受魏禅,岁时来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旁的陶人俑多为胡人造型,从奚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但是奚族处于落后时期,其国家是作为大国的附属国而存在,推测当时的人俑可能是以奚族这样的附属少数民族为原型。
从驾畜方面来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是晋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上至皇帝和王公贵族,中至各级政府官员、社会名流,下及普通平民百姓,不管是居家生活还是参加重大的礼仪活动,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使用、乘坐牛车。牛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逐渐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主要代步工具。甚至当时的车舆制度中,还规定了乘坐牛车的贵族等级和使用范围,崇尚牛车之风日趋盛行。《晋书·舆服志》说: “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庶以为常乘。”《魏书·礼志四》中说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大楼荤,要“驾牛十二” 。南北朝时期郊野之内,满朝的士大夫“无乘马者”。关于奚车以牛为驾畜,文献亦有记载,如吴奎《使北诗》云:“奚车一牛驾,朝马两人骑?。
三、结论
奚车可能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出现,其具体形制尚无明确描述,但南北朝时期的牛车A型比较符合奚车“长毂广轮”的基本特点,从库莫奚在北魏、北齐时期的朝贡记录来看,当时尽管有互市关系,但双方最主要的还是呈现出一种隶属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牛在交通工具上的广泛应用,以及随葬品反映的牛车作为主要仪仗的重要地位。由此可以得出奚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出现,但驾畜受历史因素限制,为牛。
注释:
(1)冯恩学.辽墓壁画中的车[J].青果集[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397~401.
(2)张永攀.契丹奚车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3)毕德广.奚车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15).
(4)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堰师杏园村的两座魏晋墓[J].考古,1985(8).
(5)司马俊堂,乔栋.洛阳衡山路西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5(7).
(6)王蔚波.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车[J].收藏界,2009(4).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西晋墓[J].文物,1992(3).
(8)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J].考古,1964(4).
(9)朱晓芳,王进先.山西长治市故县村出土一批西晋器物[J].考古,1988(2).
(10)朱献雄.安徽青阳县清理一座西晋残墓[J].考古,1992(11).
(1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春都路西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0(10).
(12)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太原路西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
(13)李军,李恩玮.河北邢台西晋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
(14)盛世收藏网首都博物馆陶瓷介绍,陶牛车.
(15)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省巩义市晋墓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2001(4).
(16)盛世收藏网首都博物馆陶瓷介绍,陶牛车.
(1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新安县晋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8(1).
(18)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阳市东关晋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6(1).
(19)武威市博物馆.肃武威十六国墓葬清理记[J].文物,1993(11).
(20)咸阳市文物考占研究所.咸阳平陵十六国墓清理简报[J].考古,2004(8).9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J].考古,1959(6).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长安县北朝墓葬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0(5).
[3]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堰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5).
[4]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堰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J].考古,1993(5).
[5]宁夏固原博物馆.彭阳新集北魏墓[J].文物,1988(9).
[6]内蒙古博物馆,郭素新.内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J].文物,1977(5).
[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J].文物,1990(12).
[9]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J].文物,1981(12).
[10]李启良,徐信印.陕西安康长岭南朝墓清理简报[J].考占与文物,1986(3).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市佳山东吴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6(5).
[12]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六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1959(5).
[13]沈括.使辽图抄[J].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4480.
[14]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84.
[15]丘光明.中国古代度量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86.
(36)祖怡,张云涤.全辽诗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2:272.
项目名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31016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