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00年,八国联军联袂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极尽颠沛流离之苦。她虽然有过短暂的痛定思痛,同意清末新政改革。但慈禧太后通过签订卖国条约换得了侵略者的谅解后,很快就忘掉了伤痛。回銮路上,慈禧太后不顾国家战后劫难和人民的痛苦,大摆排场,极尽奢靡豪华,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
[关键词]慈禧太后;回銮;奢靡;腐朽
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和亲贵大臣仓皇逃往西安。1901年七月,庆亲王奕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但慈禧太后被排除在怂恿义和团的罪魁祸首之外。消息传出,慈禧太后对列强感激涕零,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准备于八月启程回銮。此次回銮,历经陕西、河南、直隶、京师三省一都。一路上,慈禧太后为首的统治者不顾战后劫难和人民的痛苦,大兴土木,大摆排场,极尽奢靡豪华,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末世的腐朽生活。
一、启程陕西
慈禧太后启跸回京的日子定在了10月6日。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对陕西地方官加官晋级,以表示对地方官们辛苦侍侯她一年多的恩赏。数日之间,西安官场全班更动,各级官员交卸上任,贺任道喜,只见满街车马奔驶,热闹非凡。
启跸期近,太后走东门还是南门,在大臣们之间出现了一点争议。照路程来说,应该出东门,直接上驿道,一路东去,但有人认为朝廷体制是圣驾出必自北而南,而且风水学认为“南方旺气,向明而治”,所以应走南门。但走南门,出城的路程要多出两倍的冤枉路。大臣犹豫不定,请慈禧太后裁决。慈禧太后是一位极迷信的人,她认为回京路途遥远,讨吉利最要紧。便决定:“走南门,出城后,仍绕赴东关,诣八仙庵拈香后再行。”[1]
10月6日,天色未明,军机、御前、六部、九卿及西安全城文武,均已齐集行宫伺候。辰初三刻,启程仪式开始,最前面是骑兵马队,接着是太监,然后是领侍卫内大臣,他们或乘车或骑马,在前面开路先行。然后,三声静鞭响后,送行的文武百官与百姓都跪倒在地,头不敢抬,目不敢视,只双手合十,默默恭送。这时,慈禧等人乘坐金黄色的御轿从行宫走出,头一乘是光绪皇帝,第二乘是慈禧太后,皆八抬大轿,第三乘是皇后,第四乘是瑾妃,第五乘是大阿哥。再之后便是以军机大臣为首的扈从大员,随后是各衙门的档案车辆。此次回銮,马车达3000多辆,人马数万,首尾相接,浩浩荡荡,犹如“凯旋”的胜利之师,穿行在西安曲折的大街上,一直到了10点队伍才过完。
队伍所过街道,家家张彩,户户悬灯,一派喜庆景象。到了南关,又有地方士绅、耆老,献上九把黄缎做成的万民伞,跪送圣驾。队伍出东门后,绕向东门外,在八仙庵,慈禧带领光绪和百官拈香拜佛,祈求一路平安。然后,队伍迤逦向东北而行。跸道两旁,又是一番气象,只见无数官佐,匆匆赶路。原来陕西巡抚升允先期命令,文官佐杂,武官千把以下,要在十里铺恭送圣驾,州县都守以上的官员则必须赶到灞桥恭送。升允还在派人各处点名查到,如有无故不到者,停职两年。所以,沿途车水马龙,旌旗招展,官员跪送在地,景象甚是壮观肃穆。慈禧太后看到官员们毕恭虔诚的样子,非常得意。虽然经过了八国联军之乱,但老佛爷的威望依旧不减、她仍是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她遥望京师,希望能早日回到金壁辉煌的紫禁城中。
二、招摇在河南
从西安到北京,河南是必经之地。当时陕西到河南还没有修筑铁路,来往交通全靠畜力或徒步行走。为给慈禧太后回銮提供便利,河南地方兴师动众,征发民役,整修道路、修建行宫。据记载:回銮所经过的御道许多地段都铺设细软的黄土,以使马蹄行之无声,人行之不滑,耗费当然不菲。据英国《泰晤上报》驻华记者莫理循采访后认为:这种路面.每8码就得需墨西哥元50元,1英里就得花费1000英磅。在巩县,为了慈禧横过洛河而建造的浮桥,竟是将大量民舟征集而来,用舟船联串成桥,上面复盖木板,再覆以黄土,如平坦的大道。而行宫、公馆更是沿途必备,而这些建筑大都是新建的,据记载,从西安咸宁县京兆驿至河南洛县周南驿的780里的路途,沿途行宫,均居势宏丽,设施极为精致,而洛阳名胜龙门,仅修建公馆就八、九十处之多。在巩县县城,由于建造好的行官被洪水冲毁,为重建行宫,官府征发百姓数万人,让百姓戽水填土,将地基填高七、八尺,计日而成,由于高强度的劳动,竟有数名百姓劳累而死,而城中居民,很多人无房可住。如此大兴土木,当然需要大量经费。河南巡抚于荫霖上奏提到:“所有辟治道途,修筑行宫、建造桥梁舟楫以及途中御用……已由司库陆续发银18万两,估计不敷甚巨。”[2]希望朝廷追加银两,但大乱初定,朝廷无银两可加,地方官只好就地罗掘,把不敷的银两转嫁到当地百姓身上。
10月27日,慈禧太后带领大队人马进入洛阳,知府文悌为讨好慈禧,经营数月,花费白银三万余两,修建了极为豪华的行宫。其中“寝宫宏敞,后窗外有极大地坑,上安木门,可以烧炭,从地道通入室内,盖预备在此过冬取暖也。”[3]慈禧一看大喜,在洛阳逗留八、九日,期间大摆筵宴,并带领群臣上关帝陵进香,去龙门石窟游山玩水。而文悌也因迎驾有功,升任贵西道台。
11月8日,队伍进入郑州。知府李元桢早已做好准备,征发民役把道路整修,使之宽三丈,高一尺,而铺地黄沙更是筛选而成。在离城20里地方他就搭建彩棚,以供侍从人员休息,并选派妙龄少女支应皇差。为防止惊扰圣驾,他还命令城中百姓“鸡进笼,狗上绳”。在慈禧太后驻跸郑州的两天里,可忙坏了李元桢。慈禧太后因李鸿章去世,心情不好,李元桢战战兢兢地供奉着,不敢丝毫懈怠。在太后慈禧启跸之日,他又步行跟随御轿送出30里,直至跪送车驾离境。最后,他连站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连声说:“老佛爷平安过了圃田(郑州东郊),我辈有命矣。”[4]
11月12日,慈禧太后进入河南省城开封。开封行宫,已预备了好几个月,加以经费充裕,行宫陈设壮丽,颇有北京宫廷的气象。慈禧在开封停留了一个多月,其间十月十日是她的生日。此日,官员皆身着蟒袍,排队去宫中祝贺,慈禧心中大为舒畅,命令手下在巡抚衙门中大摆筵宴,赏官员赴宴,听戏,活动连续搞了三天。花费甚巨,据说仅宴请群臣的桌椅、餐具和茶具就花费白银3万多两。12月14四,慈禧决定从自开封启驾。仪式和西安相似,但比西安更繁华热闹,人员也更多,且此日天公也作美,只见旭日当空,微风吹拂,沿途旌旗飞扬,士兵头顶的红缨帽,“仿佛如万树桃花,照春齐发。”队伍来到黄河岸边后,慈禧、光绪走下御轿,焚香奠酒,祭拜完河神,然后,登船渡河,朝直隶方向前进。
三、摆谱于直隶
12月26日,队伍已经到达了直隶顺德府的府治邢台,袁世凯前来迎驾,希望太后由铁路乘火车入京,并表示外国公使到时也会恭迎太后,而且告诉慈禧太后他已经委托盛宣怀和唐绍仪在正定备好火车。慈禧太后听此消息,又惊又喜,一是袁世凯办事利落,果然非同一般;二是各国公使也前来迎驾,这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便答应了袁世凯的请求。
12月31日,慈禧一行到达正定,袁世凯在此搭建了三十多座彩棚,以供扈从官员们休息。京师在即,前来迎驾的官员络绎不绝,竟将正定府城全部大小客栈住满。慈禧太后乘坐火车回京的消息也让在华的外国记者颇感兴趣,《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也匆匆赶来,记录下了慈禧太后有生以来第一次乘火车的情景。莫理循说:“慈禧太后的火车由一个火车头和21节车厢组成,其中有4节是用来装运太后行礼的。专列车厢都是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的命令专门制造的,造价非常高。慈禧太后、皇帝和后宫嫔妃的车厢都装饰豪华,摆有昂贵的古董,铺有帝王专用的黄绸;车厢里有御座、软凳和接待室。”[5]在保定,莫理循还记录下了这样一件事,“从侧面很能看出慈禧太后专横霸道的性格。”[6]原来袁世凯和大臣们乘坐的一等车厢挂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专用车厢的中间,由于官员太多,非常拥挤,袁世凯等人让人加挂了一节一等车厢,但慈禧太后立即注意到了这一变化,要大臣们做出解释,但大臣们的解释不能令她满意,于是她就下令立即把这节车厢脱钩。莫理循颇有同情地口味说道:“这样一来,袁世凯和其他大臣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再挤在原来车厢里受罪。”[7]
1902年1月3日,慈禧乘车达到保定,决定在保定再驻跸五天。为什么慈禧不直接乘车进入北京呢?原来慈禧是一位非常迷信的人,她命令钦天监官员观看天象,认为1月7日是黄道吉日,而且说下午两点进入紫禁城最吉利。但铁路工程师指出,要此时到达北京,在保定必须早上七点开车,时间尚早。但慈禧的权威没人敢违抗,于是,在1月7日的早上六点,慈禧太后不顾天寒地冻和沙尘暴铺天盖地,出现在车站。由于天没有亮,士兵只得提着灯笼,打着火把,给轿夫引路。当火车开动时,慈禧太后望着天色已白的东方,想到马上就要到来的盛大入京欢迎仪式,不由微微一笑,而一年多以前仓皇出奔的狼狈情景早已忘掉了。
四、高调进京师
慈禧太后经过一年零四个月重回北京,可谓惊天动地。北京的官员早已行动起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所过街道修葺一新。花费则十分惊人,仅从午门到正阳门的桥牌坊就费银近13万两。为了使欢迎仪式热闹有序,庆亲王奕 亲自坐镇,命令步兵统领衙门、顺天府五城御史按等级拟定王公、百官、绅民、营队接驾处所,张图贴说,严格查核。
十二点整,火车到达北京永定门外马家堡车站,按计划,慈禧太后由此下车,然后乘轿经正阳门、午门进入紫禁城。慈禧太后下车后,乐队立即高奏凯歌,迎驾的群臣皆俯伏在地,屏息恭迎。但也有一群人在远处站立观看,原来是来看热闹的外国人,其中有一对在华经商的美国人阿·立德夫妇,他们这样记录了慈禧太后的回銮典礼:“车站到处是明黄色的绸缎帐幔,只有中央例外,交错着黄、红、黑色的帐幔。站台铺了红布,并有一些设计非常巧妙的带栏杆的坡形平台,显然是用来方便下车的……皇家专列一到站,站台上立即人满为患,好像车厢里涌出了无数的随从。贵宾车厢刚好停在我们面前。里面出来个人,是慈禧——皇太后陛下,她身着鲜艳的刺绣袍服,两侧各有一个太监扶着手臂,虽然她看起来神态自若,却没有一丝笑容。据说她笑起来时,那冷酷让外国公使都打寒战。她的侍从似乎想让她从站台上下来。慈禧不愿意,纹丝不动。就这样一直在火车站台上纹丝不动地站着,直到一位铁路官员从什么地方气喘吁吁地赶上前,帽子也没戴,给她深深地鞠了个躬,慈禧才满意。她立刻坐进一顶只比皇帝用的略小的轿子,很快给抬走了。”[8]
銮舆进入永定门后,因为要等到下午两点整才可以进入正阳门,所以队伍在大街上走得很慢。沿途迎驾的文武百官皆鞠躬俯伏,肃静无声。随扈大臣一路看着表,指挥舆 的步伐。两点钟整,慈禧太后进入正阳门。留在北京的洋兵,不少在城头观看,有人还脱帽挥向慈禧太后的御轿挥舞。如果是大清的子民,慈禧太后会勃然震怒,其人定是死罪,但现在是洋人,得罪不得,慈禧只能微笑答之。重回紫禁城,虽然城郭依旧,权威依旧,她一路的挥霍浪费、奢靡生活也未受影响。
余论
在专制政体中,官僚体系笼罩着社会,官本位意识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慈禧太后经历了逃亡之苦,本应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但此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汉统治者,丧失了治理国家的信心,陷入极度颓废的心理状态,自我放纵,享受腐朽糜烂的生活,这在慈禧太后回銮路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所谓“世之衰也,上下相率侈糜,日逐于亡。”慈禧太后回銮之后,在对洋人毕恭毕敬中活到1908年。再三年,大清王朝便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土崩瓦解了。
参考文献:
[1]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四,第15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河南巡抚于荫霖折,《光绪朝朱批奏折》第89辑,第283-284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
[3]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卷四,第16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时从周:《慈禧回銮过郑记闻》,见魏玉林、王华农、刘家骥、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编《中州轶闻》,第22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5]、[6]、[7](澳)西里尔·珀尔著,檀东 、窦坤译:《北京的莫里循》,第198-199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转引自鹤阑珊著:《天朝的狂欢:义和团运动兴衰史》,第19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李玉红,女,山东菏泽人,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历史组,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