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辛弃疾和郭沫若在爱国情怀上的相同之处有: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恋;都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不满。两者的不同点是:辛弃疾的爱国是充满忧虑愤懑的,且有忠君思想的局限性;而郭沫若则是充满希望的,并与赞美自然相结合。形成其不同之点的主要原因有: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文化。
关键词:辛弃疾 郭沫若 诗词 爱国 情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要作品有:《郭沫若全集》、《中国史稿》等。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著名爱国词人,而郭沫若则是20世纪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中都表现出对于国家深沉的爱,其爱国情怀自然有其相同之处。然而,由于两人的时代背景与创作风格不同,思想上必然也有较大区别,所以诗词中的爱国思想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对两位作家在诗词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的不同做了一番研究。
一.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的相同之处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怀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方面,两位作者有着相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加以具体分析。
1.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恋
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一定会是眷恋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两位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这样一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1]郁孤台下一江水,成为了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词人独立造口,抬望眼,远望长安,却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可见对于北方沦陷区长期不得收复的强烈不满。这种对于失去的神州大地的缅怀之情正是来自于对于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此外,辛弃疾在诸多词作中描写了壮丽阔大的神州河山,亦见其炽热的爱国之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也抒发了歌颂英雄、渴望报国的强烈感情。
同样,现代诗人郭沫若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时见笔端。诗人的《炉中煤》写于1920年,是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表达了眷恋祖国的感情。在该诗篇中诗人把祖国看作是一位年轻的女郎。诗中有这样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由此可见,郭沫若抒发了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通常是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深沉的爱。除《炉中煤》以外,还有《晨安》中的“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也呼喊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感情,今日读来仍让我们感到激情澎湃。
2.都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不满
因为深沉地热爱着祖国,所以两位作者都表达过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辛弃疾在二十年为官时期,受尽压抑、排挤的苦闷。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曾有这样的感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屡次被弹劾或起用的情况下,他对投降派的弄权误国始终是有着强烈不满和反感的。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辛弃疾以汉武时期的陈皇后自比,又用玉环飞燕来暗示朝廷中的投降派。词中一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认为投降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奸佞小人的厌恶与批判。
郭沫若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集中体现在《凤凰涅槃》中。诗中有一章为“群鸟歌”,其中描写了岩鹰、孔雀、鸱枭、鹦鹉等凡鸟在凤凰浴火时的卑微猥琐的表演。如岩鹰的话“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灵长!你们死了吗?你们死了吗?从今后该我为空界的霸王!”凡鸟愚蠢而又自鸣得意的形象跃然纸上。描写凡鸟认为凤凰愚蠢反衬了凤凰的伟大。同时,郭沫若用凡鸟借指那些自以为是的卑鄙之人,极力批判了这些人故作聪明实则愚昧不堪,作者的不满厌恶可见一斑。
二.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的不同之点
辛弃疾和郭沫若由于身处不同的时代,他们所接受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区别的。所以,两者的爱国情怀必定会有诸多不同点,下面就对两者爱国情怀的不同之点做了一些分析。
(一)辛词爱国情怀的特点
辛弃疾“在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由此可见,辛弃疾的爱国之情产生是必然的。然而,在其词作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的特点是与忠君思想相结合。
1.对南宋危局的忧虑与愤懑
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女真贵族统治者频频发动掠夺战争,他也写下过这样的句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民族矛盾,南宋朝廷却一味苟安,将北方沦陷区抛之脑后,又向南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在这样严峻的情势下,对国家充满热爱的辛弃疾自然是对当前形势充满忧虑的。同时,词人眼见山河破碎,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投闲置散。他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感慨:“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由此可见,词人的爱国是体现在对南宋危局的忧虑与愤懑之上的。
2.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的结合
辛弃疾的诗词中虽然满含爱国情怀,然而这种感情是与狭隘的忠君思想相结合的。辛弃疾渴望为国杀敌、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他的希望都是建立在为君王做事的前提下的。他虽然不满南宋小朝廷的苟安,但同时他又是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他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体现。《破阵子》中的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见辛弃疾的希望首先是了却君王的事。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杀敌报国都是源于他忠于封建帝王君主。
(二)郭诗爱国情怀的特点
郭沫若在其词作中表达的爱国情怀是充满希望的,同时他的爱国又是与爱自然结合的,这和辛弃疾有着很大的不同。
1.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热爱endprint
相对于辛弃疾的忧国来说,郭沫若的爱国情怀则有着浓烈的对现实充满希望与热爱的感情。在《女神》中的诸多诗篇里都可以读出作者对于新中国的更生是充满信心的。《凤凰涅槃》中诗人通过描写凤凰涅槃表现出对于新中国将重新焕发生机的信心。如:“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我们欢唱,我们翱翔。我们翱翔,我们欢唱。一切的一,常在欢唱。一的一切,常在欢唱”等,从这样的情感中就可以品味出诗人对于未来是充满着希望的。他是满含着信心期待着新时代的到来的。由此可见,诗人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描绘自己对于新中国热爱的。
2.爱国思想与赞美自然的结合
如果说,辛弃疾的爱国与忠君思想相结合是狭隘的,那么郭沫若的爱国则是更加广泛的。他不仅仅是热爱国家,对于自然也是一种赞美的态度。可以说,他的爱延伸到了对地球母亲的爱。他写过一首诗就叫《地球,我的母亲》,诗中有这样一句:“地球,我的母亲!我的灵魂便是你的灵魂,我要强健我的灵魂来,报答你的深恩。”郭沫若对于自然这个整体、地球这个人类母亲的爱是他爱国思想的深化。此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也有诗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所以,显而易见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不仅仅是简单对祖国的感情,更是对于地球上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人的这种情怀是与对自然深沉的赞美相结合的。
三.两位诗人诗词爱国情怀产生的原因
1.时代背景
辛弃疾与郭沫若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政治背景混乱,战争不断,在国家统一受到威胁的大环境下,很容易激起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因而带来了浓厚的爱国之情。辛弃疾在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郭沫若早在他的儿童时期,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中国的进步人士纷纷探求拯救祖国的道路,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梁启超等著名爱国人士,都对郭沫若有极大的影响。两者的时代背景都是激发他们爱国情怀的重要原因。
2.个人经历
从辛弃疾年轻时的起义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武人,他渴望成为一代名将征战沙场。而且,他是豪放派的大家。读辛弃疾的词,可体会其苍凉雄浑之感,一个气宇轩昂的武人形象展现在眼前。因此,他不可能对时代的苦难无动于衷。郭沫若则不然,他曾留学日本,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所以思想开放。他的新诗集《女神》,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一种奔放的自由诗体,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因此,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赞美自然。两者的不同风格正是与其个人经历的不同有关。
3.思想文化
一个处在封建社会,一个处在思想解放的新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两者爱国情怀的很大不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然而,忠君思想来自儒家。所以,受儒家影响,辛弃疾的爱国是与忠君相结合的。而郭沫若身处个性化追求强烈的五四时期,张扬的理性精神和感伤的精神标记都是那个时代尤为显著的特征。“郭沫若的思想,之所以从五四运动前的苦闷一变而为五四运动后的活跃,其决定性的因素,是他除了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之外,还在于五四运动的客观形势对他的有力的推动。”[3]可见,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文人的创作方法多样化,郭沫若的诗歌才如此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才能够如此明朗、壮阔、奔放。所以两者的爱国情怀一个与忠君相结合,一个则与赞美自然相结合。
总之,辛弃疾和郭沫若的爱国情怀中都有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奸佞小人的不满。同时,由于二人所处不同的时代,个人受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两者的感情特点必定会有很大不同。比较两者的诗词可以看出:辛弃疾的爱国更加侧重于忧国,而郭沫若则更加偏向于赞国。辛弃疾的爱国有其时代局限性,而郭沫若则更加广泛一些。我们分析这一问题,是要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是要关心祖国的命运与未来,这是每个当代青年都应有的胸怀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462.
[2]夏承焘,游止水.《辛弃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7.
[3]谷辅林.《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16.
(作者介绍:王靖,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2013级学生,本文指导老师:王菊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