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彦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458030)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67例特发性癫痫的疗效分析
王素彦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458030)
癫痫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以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为发病特点的临床疾病,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征,发作时患者的脑功能通常出现短暂性失调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特发性癫痫是癫痫的常见类型,笔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特发性癫痫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133特发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脑电图、CT、MRI等检查确诊,符合《神经病学》[1]关于特发性癫痫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癫痫、妊娠及哺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6例,其中男32例,女34例;年龄12~36岁,平均18.4岁;病程2~6年,平均3.5年;治疗前发作频率4~11次∕年,平均9次∕年。观察组67例,其中男34例,女33例;年龄12~37岁,平均18.8岁;病程2~7年,平均3.7年;治疗前发作频率3~11次∕年,平均9次∕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根据病情予丙戊酸钠片0.1~0.4g,2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拉莫三嗪治疗,初始剂量是25mg,1次/d,2周后改为50mg,1次/d,连服2周。此后,隔2周增加剂量,直至达到最佳疗效。最佳疗效的维持剂量为100~200mg/d,1次/d。均治疗6月后对比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
疗效评价标准。(1)临床疗效[2]:①完全控制:发作频率降低100%,且临床上无发作;②显效:发作频率降低幅度≥75%;③有效:发作频率降低幅度≥50%;④无效:发作频率降低幅度<50%或加重(发作频率的增加幅度≥25%)。治疗总有效为完全控制、显效与有效之和。(2)药物安全性: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8.06%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药物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3例,血小板减少1例和一过性转氨酶升高1例;观察组发生腹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4例,眩晕1例,血小板减少1例。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病例予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未影响后期治疗。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特发性癫痫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脑部往往未发现有足以导致癫痫发作的功能异常或者结构性损伤,与遗传高度相关,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绝大多数患者在30岁前发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探讨清楚。丙戊酸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传统的可通过血脑屏障非镇静性抗惊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转化酶和丁醛酸脱氢酶活性、活化谷氨酸脱氢酶、促进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转化酶的升高等途径而发挥抗癫痫作用[3]。拉莫三嗪是临床应用的一种新型苯三嗪衍生物,可通过膜稳定效应、阻断突触前膜依赖性钠通道、减少兴奋性递质谷氨酸释放等途径产生抗癫痫作用。拉莫三嗪对包括部分性发作、失神发作及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及失张力发作等在内的多种发作类型的癫痫均具有较好疗效。潘云志等[4]研究证实:拉莫三嗪可通过缩短病灶、皮层和海马区兴奋后的放电时间等途径产生抗癫痫作用。伴随着临床应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极大提高,合理的联合用药可能由于药物间的协同作用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特发性癫痫效果确切,可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转化酶和丁醛酸脱氢酶活性、促进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转化酶的升高、降低启动子的活性影响SCN 3 A的表达、膜稳定效应、阻断突触前膜依赖性钠通道、缩短皮层和海马区兴奋后的放电时间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癫痫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94-304.
[2]施宪锋.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32):6734-6736.
[3]陈龙法.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39-3140.
[4]潘云志,刘宏斌.拉莫三嗪治疗中老年癫痫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199-1200.
201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