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英雄

2015-07-09 08:52徐可
党建 2015年7期
关键词:张爱萍如皋军长

徐可

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人们常把胜利者视为英雄,而失败者往往被人们所遗忘。实际上,有一些失败者,也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何昆军长和他的红十四军,就是这样的英雄。

这支军队存在的时间很短——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威震大江南北,影响深远;这位军长生命短暂——32岁就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85周年,也是何昆军长英勇牺牲85周年。清明节小长假,我专程返回家乡江苏如皋,去追寻红军的遗迹,踏访英雄的事迹……

何昆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如皋市西南的磨头镇,一个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院落中。院内绿树如荫,环境幽雅,庄严肃穆。院子正中,矗立一座纪念碑,上书“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纪念碑左侧,立有一座“红十四军老户庄战斗遗址”纪念碑;北侧是何昆烈士衣冠冢,墓前立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纪念碑”。85年前,就是在这里,何昆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牺牲之后,不到半年时间,红十四军也被打散了。

1930年春,何昆、李超时、刘瑞龙、黄火青、张爱萍等共产党人,先后秘密来到通海如泰(当时的南通、海门、如皋、泰兴等八县)地区。他们按照中央军委和江苏省委的命令,来此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这是江苏省境内唯一的中央序列红军,何昆为军长,李超时为政委。

通海如泰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北岸,濒江临海,地势平坦,河网纵横,芦苇丛生,气候温湿,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此地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其政治影响非同寻常,其艰难程度非比寻常。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卧榻之侧,在敌强我弱的困难条件下,红十四军发展到2000人左右,发展赤卫队数万人,坚持斗争6个多月,并在游击区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游击战争。

红十四军的军事胜利,极大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政府,随即,以驻黄桥的“剿共总指挥部”所属部队为主力,纠集横巷、卢港、卢庄、季家市、西来庵等地的驻军,向红十四军发动围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海特委决定在黄桥实施“总暴动”。由于叛徒的出卖,后来腹背受敌,总暴动失败了,也牵连活动在如泰地区的红十四军二师遭受失败。

何昆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原名何德晟,化名李维森,1898年9月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他10岁入私塾,私塾先生常晓以爱国大义,在其心灵深处萌生报国救民的思想。1924年,他与同乡何德介、何德用一起投考黄埔军校,1926年入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何昆等被拘禁在校内。当晚,乘看守人员不备,他顺着阴沟涵洞爬出校外,化装成农民,辗转至广州,找到党组织,后被派往三水县石峡地区组织农民武装,准备暴动。当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何昆率石峡农民军突入市区,配合起义士兵、工人、赤卫队,击溃国民党反动军队。12月13日,起义失败,何昆在黄沙火车站被捕。他以平时练就的武功,于当夜撬开监所屋顶,率领难友成功越狱。接着,他北上武汉寻找党组织。当时,武汉三镇正为白色恐怖所笼罩。不久,党组织把他调往沪宁地区工作。一次,他外出执行任务,突遇国民党军警检查。他急中生智,钻进路过的一顶空轿子里,让轿夫抬着从军警面前扬长而去。

1930年春,何昆赴通海如泰地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为了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正规部队,何昆、李超时、刘瑞龙等将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员组织起来,统一编制为两个支队(后改为师),刘廷杰、秦超、黄火青、陈雪生、仇建中、张爱萍等,分别担任支队和大队(营)领导。何昆组建红十四军军部后,即着手强化红十四军军事建设: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明确红十四军接受中央军委、中共江苏省委和通海特委的领导,执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任务,在红十四军中建立党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建立政治机构;二是明确任务,规定红军执行“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三大任务,在战斗中要成为勇敢的战斗者,平时要成为群众工作的宣传员和组织员,协助地方党组织和农会做好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何昆便部署对敌据点的主动进攻,以扩大红军的影响。3月中旬,何昆率领红军首战靖江县长安市,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并将所获财物、粮食分给贫苦农民。

1930年4月3日,通海特委和红十四军军部在如皋西南乡贲家巷召开隆重的建军大会。红十四军指战员和方圆几十公里的赤卫队员、农会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扛着洋枪、土枪、大刀、梭镖、铁叉等来到会场。会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1930年4月16日,是何昆军长牺牲的日子。这一天,他率二支队及赤卫队,在夜色掩护下,分三路向老户庄发起进攻。守敌防卫火力甚猛,红军渡河受阻。何昆下令,组织突击队从东路强攻,眼看庄内守敌阵脚已乱,不料,驻吴窑的县警察队从背后突袭过来,如皋、石庄、马坪、刘渡的敌人也增援过来。何昆握着手提式机关枪,率领战士冲锋,很快占领东头的晒谷场。碉堡里的敌人拼命抵抗,用机关枪对着晒谷场疯狂扫射。紧急关头,何昆对二大队长张爱萍说:“让我对付炮楼上的敌人,再不解决,如皋城的援敌出来就不好办了!”说着,他登上张爱萍的肩膀,趴在一处草堆子上,用机枪对准炮楼枪眼猛烈扫射,压住敌人的火力。战士们纷纷跳起来向院内冲锋。就在这时,一颗流弹飞来,何昆胸部中弹,摔倒在地。张爱萍在回忆录《围攻老虎庄》中,这样描写何昆牺牲前的情景:“何昆同志站在我的肩头上,大声喊着,共产党员们,冲啊!我蹲在底下,看不见何昆同志的表情,从他洪亮的声音中,我听得出他很兴奋。战士们看到军长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了,纷纷跳起来往上冲去。突然,我感到肩头一晃,何昆同志从上边倒了下来……”

何昆牺牲的当夜,当地党组织带领群众,将烈士遗骸收殓安葬。后来,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一时没有留下掩埋烈士忠骸的标识。几十年间,有关方面多次寻找,都无果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将军先后于1952、1956、1957、1958年四次派人赴如皋寻找何昆的忠骸,都没有收获。1960年,张爱萍提议,在何昆牺牲之地——老户庄建立了纪念碑,张爱萍题写碑名。当地党委政府继续寻找,终于在1964年找到烈士的忠骸。1992年,何昆忠骸迁至新落成的如皋市烈士陵园内,专门建有一座4米高的雕像,供后人瞻仰缅怀。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当年英雄的踪迹。据介绍,红十四军主力部队2000人中,知其姓名的烈士,及其新中国所确认的失散人员,加在一起不过900多人,绝大部分将士都是无名烈士。最后一位幸存者也于2008年去世了。

但是,如皋人民没有忘记红十四军的英雄们。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党委、政府一直通过多种方式搜集整理烈士资料。2011年3月,红十四军纪念馆对外开放。这座纪念馆以1300余幅图片、近4万字说明、700余件实物资料,再现土地革命时期红军第十四军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看着一幅幅图片和实物资料,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们仿佛又看到那个火红的岁月,看到红十四军激昂悲壮、可歌可泣的征程。

然而,英雄就是英雄,失败的英雄也不能为人们所遗忘吧,他们同样是顶天立地在人间,同样有着生命与鲜血的付出。“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曲折道路上的不懈探索,我们才愈挫愈勇,终于找到今天正在走着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连元)

猜你喜欢
张爱萍如皋军长
“自我罚站”的将军
2020高考模拟试卷(八)
如皋长寿村的启示
三角、向量综合卷
子弹
子弹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江苏省如皋市百岁老人385位
张爱萍的“四不畏”
百变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