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古今谈(上)

2015-07-09 20:11萧银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修己律己用权

萧银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发表了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提出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201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并从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

“三严三实”的论述,既来自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刻体悟与清醒认识,也受益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在传统文化中溯源“三严三实”,正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有益途径。

严以修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修身”是一个人成其为人、进而立足于社会的第一要务。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提出了著名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最后总结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在《论语》中,孔子亦多次提到与“修身”相同的概念“修己”,包括“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孟子则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专辟《修身》篇阐述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与提高修养的途径。《墨子》中也单独有《修身》一章,讨论品行修养与君子人格问题,认为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道家的出世思想虽与儒家、墨家的入世不同,但同样强调“修身”的积极意义,老子便主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重修身,则无不克”,庄子亦言“道之真以治身”。

人为何要修身?这是由人的内在与外在需求所决定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个体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自然规律,而发展则意味着不断超越与提高。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哲人们才敏锐地看出,“修身”——对自我加强修炼以求进步,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以小我扩展到大我,由个体推广至群体,修身的作用,正在于推己及人,由内而外产生积极的影响。

修身,根在立德。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道德是内在力量对人的充实和完善,儒家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首,足见其分量。立德须明志,唯有为众人造福的远大志向才能成为人生的指路明灯,故孟子有“善养吾浩然之气”之自信,诸葛亮有“志当存高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训诫,宗悫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慷慨,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感叹。

修身,重在敦行。《礼记·曲礼上》曰“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都是这个道理。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与追求,不通过行动来实践,都只能是空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到,才能由小及大,日后成就伟业。

故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只有通过修身养心,培养成合乎道德要求的人,家庭才能长幼有序,国家政权才能巩固,世界才能和谐发展。孔子曾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行下效,方能引领带动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作为党员干部,要想始终保持先进性,走在时代前列,不率先严格要求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严以用权

用权,首先便要问权从何来。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尚书》有言:“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意思是说,君主应当敬畏的上天意志,其实都来自于老百姓,民意即是天意。这一朴素的民本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权力来自人民。用好权力,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敬畏权力是严以用权的基础。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中亦有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春秋政治家子产曾有“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的论点。对待权力同样如此。唯有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权力的重负,敬之畏之,才能善行之。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

《公羊传》言“行权有道”,指出使用权力应当合乎道义。自古以来,用权之道有三:

一曰公忠。公者,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忠者,尽心竭力,恪尽职守。为官用权,必然要面临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国的矛盾。古人以“公忠体国”为做官的起码标准,今人同样应当如此。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领导干部也应以“为国为民”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曰清廉。清廉是对为官者的基本道德要求。俗话道,公生明,廉生威。“包青天”包拯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正因权力与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更需要以清廉为限制权力的准绳。如何做到清廉?元代学者徐元瑞对此做出详细的解答:“甘心淡泊,绝意纷华,不纳苞宜,不受贿赂,门无请谒,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议,皆谢却之。”意思是,为官应心态淡泊、甘于清贫,在生活细节各方面时时注意,凡是容易引起贪腐嫌疑之处,都要远离。可谓的论。

三曰勤慎。权力来之不易,既不能贪污腐败,也不能懒散平庸。清代大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借小说之言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官员死后去见阎王,自称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认为自己问心无愧。阎王却表示:“如果仅仅不当贪官就是好官,那摆一个木偶在大堂上,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比你更强?”当代官员更应以此为戒,严防懒政庸政。

严以律己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一书中对“律”字这样解释:“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律己,即是约束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恣意妄为。人是社会性动物,言行举止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可追求绝对的自由。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其实就是自律。身为领导干部,在权力与地位面前,必须时刻保持自我的清醒,而“律己”之心,就是最好的醒脑剂。

律己需要自省。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内自讼”,“内省不疚”,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孟子曰“行有坚持不得者皆反求诸己”,都是强调遇到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唯有坚持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才能不断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律己需要自警。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时刻提醒自己在诱惑面前保持本心,守住底线。刘备临终诫子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林则徐为官撰对联时刻警示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是古人自警的佳话。

律己更需慎独。《中庸》曰“君子慎其独也”,朱熹对此注解道“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一个有道德修养、能够约束自我的人,即使在独处之时,也应当做到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欺人。

慎独,可以说是律己的最高境界。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和王后南子在半夜对坐闲谈,听见王宫传来马车声响,在经过王宫时停顿片刻后又继续前进。于是卫灵公肯定地判断,乘马车者一定是大臣蘧伯玉,因为按照规定,马车经过王宫时,乘车人应当下车步行以表达对国君的尊重,而当时深更半夜,路上连行人也没有,除了蘧伯玉这样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君子,不会有别人做得到。第二天一问,果然如此。元代学者许衡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梨树挂满果实,伙伴都纷纷爬上树采摘,许衡却不为所动。旁人奇怪地问他,这是没有主人的梨树,摘点果实有什么不可以?许衡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东汉“杨震拒金”故事中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语,更是流芳千古。为人处世,自觉自律若此,确属难能可贵。习近平同志也曾在《之江新语》中撰文指出:“党员干部要‘慎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猜你喜欢
修己律己用权
明志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不辩是最好的言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广东海事局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用权观
本期主题:律己
轻财足以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