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学生真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建议下,作为教师,教书的目的也应该更加明确,那就是通过我们的教想办法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那么,语文学科如何达到“不需要教”呢?
一、合作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预习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由于学科特点,语文预习的有效性一直是很难检测的,学生只有自己愿意去预习,才能达到有效。预习时的合作能大大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让预习不再只是一句空话。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语文下册“鸟专题”的时候,就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收集有关鸟的起源知识,收集有关鸟的成语、俗语、谚语及古诗文,调查所在地的鸟类生活现状。预习题设计不要求太深入,太深了学生不会下手,会产生畏难情绪,反而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但预习题要有一定的广度,量要稍大点,凭一个人的力量费时费力,分工合作会省时有效,从而促使学生去合作,不让任何人“偷懒”。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设计不同的预习题,有时也可尝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并解决预习题。预习成果教师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但一定要适时,同时对各小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认真有效地去预习。学生预习兴趣高涨,预习更有效果,那么,教师就不用再为学生不去预习语文而苦恼了。
二、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
课堂上如何合作才能让合作不流于形式,首先就要确保学生人人参与。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分工,在组长的安排下,每人都要做主讲员,也都要做评论员。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别,在组长培训时,就应有意识地让组长把简单的题分给基础、能力弱些的组员,复杂的分给基础、能力好的同学,目的是达到人人参与的同时又能合作有效。
例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设计问题“在文中画出直接抒发作者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句子”。组长有意识地把这个问题交给相对基础、能力弱些的学生,这位主讲的同学接到任务后主动去看文章,在文中找句子,其他成员则负责补充纠正该主讲同学的答案。这样的互动能让平时什么也不动的学生去看看书,试着圈点勾画,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积累最基础的知识。
再如“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目的”这道题就分给基础、能力相对好些的同学来主讲。一方面,主讲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会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倾听的学生也拓展了知识,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其实,在课堂上,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多种合作机会,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还要让小组的合作学习与整个课堂教学自然融合在一起并体现在课堂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中。因此,课堂上让学生自然合作,又能在合作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不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外合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课外学习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课外的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名著教学一直是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上解决这样的长篇名著所涉猎的众多问题,教师精讲是不可能的,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效果也是堪忧。此时让学生进行课外合作学习就能解决这个难题。八年级语文下册推荐的名著是《水浒传》,这是个百回长篇,人物众多,光靠学生去读是很难达到熟悉内容且不混淆人物情节的,所以笔者就将这部名著分成两个阶段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第一,在合作中更牢固的熟悉内容。
这个阶段还是以小组为单位,首先,每人每天看一回小说,第二天,以一人为主讲,把所看的人物及相关情节讲述给组员听,力求人物讲解到位,故事简洁而完整,其他成员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给主讲同学补充纠正。在互动中,学生对所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远比只读一遍效果要好;其次,主讲的学生在自身读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是填空题,也可以是简答题,还可以根据内容需求设计其他题型。等主讲完成过后就用这些题考查其他组员的阅读效果,遇到答案有争议的题时,或自主上网查询,或与其他小组交流,或询问老师,在合作中既解决了问题,又锻炼了能力,一举两得。学生每天坚持这样的合作互动,交替更换主讲的学生,循环往复,读得更细了,问题设计更合理精准了,各方面能力获得了提高。
第二,在合作中更深入地理解内容。
这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文中人物及故事作更深入的理解。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研究的热情,要根据需求重新给学生分组。把喜欢文中同一人物的同学分成一组,有了共同喜欢的任务,研究起来更有话可讲,更能体现出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小组中确定好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同一小组同学研究同一个人物,研究时,小组长按照老师布置的要求,可以根据自己小组同学的特长具体分工。针对这部名著,笔者设计了以下要完成的任务:一幅人物画像,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图画,画出这一人物的特点;一份人物分析报告,结合内容,把本小组对该人物的研究深入化;一篇演讲稿,讲演该人物有关的精彩故事,也可以把几个精彩片段串联起来讲人物,每组推选一个成员进行比赛。前两项任务通过张贴上墙展示合作研究成果,后一项任务通过比赛形式完成。每项任务分阶段完成,每小组及教师要评价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教版语文书一册推荐一本书,学生用一个学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一本书,效果是十分显著地,比起教师出题让学生背,反复的默写,这样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反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更促使学生在“不需要教”的状态下也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的课外合作学习的一个例子,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及考试要求尝试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要求,通过学生的课外合作学习,真正达到“不需要教”。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兴趣,掌握了方法,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最终能够让学生真正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郭巷中学(215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