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锋磊
《史记》记述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三,使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了“家谱”,它以深厚博雅的历史文化源泉,滋养着中华文明。对于一个现代高中生来说,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进而增强继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都可以从学习《史记》开始。
但是,《史记》选读的教学实践困难不小。文言、文章、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学情教情有不少距离,而“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精神,“成一家之言”的史迁风骨,更是令人心向往之而难以至。所以课堂教学往往目标全、内容多、讲解繁、分析难;再加上一般安排在高二下、高三上,教学时间紧张,所以又呈现节奏快、品味浅、对话少、体会淡的现状。那么,能否找到一种解读方式、一条研读捷径,使《史记》的研习简约有序,学生思悟深入有效?基于多年实践,笔者以“论赞导学”法,改进了《史记》选读教学,收效良好。
论赞是史书中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事件、人物评论的文字,如《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太史公曰”是司马迁仿《左传》“君子曰”撰写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它篇幅不长而内容丰博,“乃《史记》一书之血气”“是探索司马迁思想的第一手资料”。[1] “论赞导学”是指基于《史记》篇末论赞,提炼文本要领,聚焦关键问题,进而展开对全文研读与思悟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把握篇章关键,在简约晓畅的课堂学习中留下更多对话探究的时空。
一、论赞导读 使课堂简约有序
论赞言简意赅,所谓“明述作之本旨,见去取之从来,已似恐后人不知其所云而特笔以标之”。[2]论赞导读的实质,是以论赞为切入点组织学习,让学生明目标、明方向、明重点,使任务简要、环节简省,思考点集中。尽力避免面面俱到、烦琐艰涩,给学生深度思考、产生思想提供足够的时空与机会。教学中类似的实践还有提主旨导读、明褒贬导读、探讽喻导读等。以下介绍两种实践法。
扼文眼立课核,学习目标集中。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目的有二:其一,“贤贤贱不肖”,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其二,“究天人之际 ”,探究主观人事与客观历史的消长关系。所以论赞中对人物的品评极其精准,有时甚至到了一字立骨的境界。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论赞:“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将“智勇”二字作为课堂研读的核心,确立研读表现人物“智勇”之事迹,思考“名重太山”之意义的教学目标。课堂聚焦“完璧归赵”情节,研读“智勇”表现:“一璧耳,变出易璧、奉璧、授璧、得璧、求璧、取璧、破璧、归璧……有多少生情处!”[3]学生提问“相如智勇与毛遂、冯谖智勇的区别”,品味其“智勇”背后的伟大动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正如梁启超所论“彼亡国之时代,曷尝无人才?其奈皆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学生又探究廉颇的“智勇”,明白廉、蔺、赵、李四人“合传”,以廉颇事迹贯通首尾,以蔺相如思想照应全篇;作者揭示人物遭际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思考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历史规律。
同样《刺客列传》论赞中以“义”为全篇筋骨,《魏公子列传》论赞中以“不耻下交”为文章血脉,《陈丞相世家》论赞用“智谋”二字断尽陈平一生,《田单列传》论赞以“奇”总括人物行事。以此类扼全篇之要的文眼,可以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核,提炼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使课堂学习删繁就简。
析文脉理课脉,分析层进有序。《史记》选文大多篇幅长、内容博,学习往往需要三四课时,课脉时断时续,分析前后割裂。基于论赞文脉,确立学习步骤,有循序渐进、前后贯通的效果。如《屈原贾生列传》论赞:“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认为“赞语凡四转”,大致“悲其志”是一转,“想见其为人”为二转,“怪自令若是”为三转,“爽然自失”为四转。理清文脉,设计课脉,使课堂教与学均层进有序:“悲其志”,读文逆志,理解屈原热爱故国、追求美政的高远志向;“想其人”,鉴行品节,推求屈原志洁行廉、坚持理想的高尚节操;“怪自令若是”,惜才抒愤,质疑屈原“愁苦而终穷”人生遭际与“怀石”“自沈”的抉择;“爽然自失”,辨大义,轻死生,洞察作者与传主肝胆相照,以抒身毁不用之痛与不甘沉沦之心。
又如,《项羽本纪》论赞中四次强烈感叹“何兴之暴也”“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难矣,过矣”“岂不谬哉”,不仅呼应了全文记述的历史事件,而且勾勒了西楚政权兴衰的历史轮廓,可以依次逐层解读。再如,《孔子世家》论赞中以“心向往之”“想见其为人”“学者宗之”“可谓至圣”为文脉导读,在层层推进中认识人物的行为及动机,推求其思想及人格,探讨决定其命运的社会及历史原因。
二、论赞启思 促思考深入有效
读史明智,述往事,思来者,意义既在于资治世之鉴,也在于资人事之鉴。阅读历史,应当养成“审问”“慎思”“明辨”的良好思维习惯。论赞导思,强调以论赞为思维支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作深度研读、对文意作深度推究、对文趣作深度对话。这是一个从理解文本到建构意义的过程,激励并支持学生在历史情境与文言语境中品析、体会,探究、思悟,唤醒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提升他们的鉴赏力与思辨力。
对比启思。深微之理,在对比中不言而喻。《史记》论赞有时明确提示对比之法,也有前后两篇论赞两两对照,启人思考。例如《项羽本纪》论赞之末“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高祖本纪》论赞之末“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故汉兴,承弊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司马迁直斥项羽将失败归因于天意的荒谬,又称刘邦成功是得天命顺循环,这样的评论是否源于封建臣子成王败寇的习惯思维?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全班同学的思考。其实司马迁心中的“天命”是民心与时势,他以此昭示楚亡汉兴的关键。“子羽暴虐,汉行功德”,司马迁同情热血英雄,但并不饰过;批判揭露刘邦狡诈,却又肯定他顺应民心、承弊易变。两篇论赞两两对照,学生基于此推究全文,既体会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又理解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精神。endprint
同样,《李将军列传》论赞中,称李广命途多舛,但“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卫将军骠骑列传》论赞中,批卫青、霍去病尊显无比,而“天下贤大夫毋称焉”。学生以此感受李广形象高大,思考汉武帝不善择良将。《管晏列传》中,论“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赞晏婴“余虽为执鞭,亦忻慕焉”。学生因此重读全文,发现管晏二人一奢一俭、一知人一不知人的对比。对比见义是《史记》论赞的高明手法,在对比中或臧否人物、或褒贬世事,值得细细揣摩、深入思考。
讽刺启思。司马迁称《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以此提示《史记》对汉代史的记载多有微刺讽喻。《史记》用讽喻法常见四种:摹写本人骄矜之语讽刺、引用他人之语讽刺、借古讽今、以沉默寓讽等,后两种为论赞中常见。《魏公子列传》论赞为借古讽今法。“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 同样是养客接士,论赞称魏公子“不耻下交”“不虚耳”,论孟尝君“好客自喜”,讽春申君“反受其乱”,批平原君“未识大体”;“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一句称汉高祖敬仰信陵君礼遇贤士,然而《史记》中多写刘邦折辱儒士、残杀谋士功臣。学生据此可以玩味司马迁赞颂魏公子礼贤下士之真诚,暗刺自古至汉接遇贤达之功利、虚伪,越发见汉代列祖列宗嫉贤杀士、藐视贤才。当学生联想到司马迁的切身之痛——触怒龙颜,“财赂不足以自赎”而自受宫刑,更能深切体悟到“不耻下交”中的赞叹、“不虚耳”后的沉痛!学生因此理解了不与《孟尝君列传》等三传齐名,而独称《魏公子列传》的原因,发现全文诚挚称道“公子”147次,仅“窃符救赵”就称“公子”104次,可以想见司马迁无限心折、无限追思。
《酷吏列传》论赞为沉默寓讽法。学生读《循吏列传》论赞,发现其中点名循吏五人,没有一个汉代人;而《酷吏列传》论赞点名十二人,全是汉代人,而且十人在武帝一朝。《史记》论赞中称文帝治政曰“仁”,称景帝治政曰“谋”,对于武帝治政不出一言,但是前后关联,促人深思。“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著述宗旨于此可见一斑。
三、论赞导学的两个建议
1.推敲文字,以文逆意。研读文言,对于作者观点的理解不能只从人物事件出发,而应该关注文字特有的内涵;研读历史典籍,更应懂得洞察文字严密所产生的力量,所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例如对于韩信是否真有谋逆之心,学生议论纷纷,文本中事件描述疑云笼罩,各家批注又令人莫衷一是。细细推敲《淮阴侯列传》论赞,有学生认为韩信“谋叛逆”在“天下已集”之时,实非常理,而论赞用一“乃”字,暗示超乎人情,因此推测司马迁曲笔呼怨;有学生发现韩信“其志与众异”,论赞连用“伐”“矜”,看出韩信居功自傲之心,又联系前文“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玩味韩信自命不凡之情,因此推测司马迁伏笔称是;而对于“不亦宜乎”之“宜”,学生又推论有定罪岂是“应该”?量刑难道“恰当”?行事是否“合理”?帝王术总归“当然”等意义。文字后潜藏着观点和人心,读史,要读到文字背后的理和情。
2.联系全文,对照《自序》。论赞与正文互为补充,很少重复,局限于论赞,难免以偏概全,不能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例如,《项羽本纪》论赞重在指责项羽暴虐失天下,而霸王英气盖世、热血慷慨等人格魅力需到正文中鉴赏体会;《李将军列传》论赞歌颂李广功勋卓著、人格高尚,至于其无辜杀降和杀霸陵尉的错误行为,则要在正文中洞察秋毫。论赞与《太史公自序》呼应,《自序》被前人看作全书总纲,两相参照,更易于把握作者思想。如《管晏列传》论赞中“小”管仲而“慕”晏婴,对于两大贤臣作此分论,参看《自序》“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就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 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 牛运震.史记评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