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盛产的葡萄、李光杏、紫胭桃、鸣山大枣久负盛名,尤其是敦煌出产的葡萄更是声名远扬,闻名遐迩。
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敦煌就有了葡萄栽培的记录。到北魏时期,敦煌葡萄的种植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解放前,敦煌种植的葡萄主要分布于经济条件较好和大户人家的院落之中。建国后,敦煌葡萄的种植面积和规模一直处于庄前房后的庭院经济的低谷状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国营阳关林场、南湖乡先后从新疆引进无核白、马奶子等葡萄品种进行引种试栽,从而掀开了敦煌南湖灌区葡萄产业发展的序幕。南湖灌区葡萄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后期靠行政命令定植葡萄,基地建设缓慢;九十年代初期葡萄产量低,产品滞销,农民毁园复田;九十年代中后期市场拓展、产品销售渠道打开,总产量大幅度上升,销售市场供不应求,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的坎坷历程。至1987 年,全市葡萄总面积累计达到6454.77 亩。
1998 年,敦煌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建设五万亩葡萄基地战略目标,并于1999 年启动建设。自2000 年以来,葡萄基地建设健康发展。2002 年,先后引进试种葡萄新品种56 个,建立品种筛选试验园36 亩,筛选适宜敦煌栽培的品种5 个。目前,敦煌市的鲜食葡萄主栽品种有红地球、无核白等26 个品种。截止2014 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已达到23 万亩,葡萄面积16 万亩,挂果面积12 万亩,年产葡萄20 多万吨,产值达到9.7 亿元,农民人均葡萄收入6325 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115 元的48%。葡萄产业已经成为敦煌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2000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正确引导,宏观决策,明确发展目标,坚定发展决心,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优惠的扶持发展政策,连续三年制定出台了《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市人大、政协连续十年对葡萄产业进行视察、调研。在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及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下,十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从调优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2 亿元,用于葡萄产业的发展,这在敦煌的农业结构调整史上堪称先例。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动了葡萄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
2001 年9 月,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敦煌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六届葡萄科学研讨会,邀请了朱德蔚、贺普超、常永义等专家学者165 人。与会专家对敦煌葡萄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为敦煌市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2008 年8 月和至今,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了五届“中国·敦煌”葡萄节暨“葡萄发展论坛”,参会的专家学者1600 余人,举办了全国鲜食葡萄鉴评会和敦煌四届葡萄鉴评会。在广泛接纳国内外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力求使敦煌葡萄产业不仅要在面积和规模上真正做大,而且要在质量和精准上真正做强,把敦煌建成敦煌国品质最优、连片面积较大,最具特色,周年供应国内外市场的优质高档鲜食葡萄商品生产基地。
敦煌市先后与上海农科院、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大、甘肃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及学术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挚交关系,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立足敦煌市实际,广泛开展了科技项目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先后完成了“葡萄有机栽培试验示范”、“葡萄无公害几绿色栽培技术示范”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辐射带动面较大的科技示范项目,提出了建成百亩有机葡萄示范区、千亩绿色食品示范区,万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葡萄标准化技术示范项目已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鉴定验收,有机栽培项目已于2009 年9月初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的鉴定验收,红地球葡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已颁发了证书。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的葡萄产业开发项目,已被省农科院授予“中国葡萄产业体系敦煌示范点”牌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商合作的“生态葡萄园示范区”项目正在立项。市林技中心制定的《红地球葡萄》省级标准,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颁布。有七人获得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质量管理员证书。
随着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实施和完善,敦煌市生产的鲜食葡萄获得了多项殊荣。一是2008 年8 月在吐鲁番召开的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上,敦煌市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无核白葡萄、红地球葡萄被评为“中华名果”。二是同年9 月下旬在江苏昆山市举办的全国观光型葡萄高峰论坛暨晚熟晚采葡萄监评会上,敦煌市选送的无核白、红地球(2 份)、克瑞森葡萄获得了三金一银的殊荣。并且在众多送样单位中,敦煌市选送的产品获奖数排名第一。三是2008年12 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兴果富农百强县市表彰会上,敦煌榜上有名。四是无核白、红地球葡萄分别注册了“阳关”牌、“敦盛”牌商标,无核白葡萄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四是在今年陕西西安中国首届果业品牌大会上,敦煌葡萄荣获“中国果品区域用品牌50 强”,“敦垦御枣”荣获“中国果品百强品牌”荣誉称号。
阳关镇经过近40 多年葡萄产业的发展,新型产业已经凸显,彰显活力。2014 年,全镇累计葡萄面积达2 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99%,总产量达6400万公斤,销售收入1.28 亿元,人均葡萄收入13800余元,建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第一个葡萄生产专业乡镇,有“中国阳关葡萄沟”的美誉,葡萄产业已成为阳关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4 年,七里镇累计栽植面积2.1 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7.5%,成为党河灌区红地球葡萄发展的重点乡镇,全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三分之二来自葡萄,随着葡萄面积和挂果面积的逐年增加,七里镇成为敦煌市继阳关镇之后的又一葡萄生产专业乡镇。
2000 年,七里镇秦家湾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种植红地球葡萄,在技术人员的抓点示范下,葡萄面积从2000 年的44 亩增加到现在的1200 余亩,仅葡萄一项该村人均收入1.32 万元。葡萄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经济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兴支柱产业。由此辐射带动,已初步建成秦家湾、李家墩、大庙、南台、习滩党河沿线七里镇葡萄产业发展带,使七里镇成为党河灌区以红地球葡萄为主的新品种葡萄基地建设的重点乡镇。
秦家湾村一组的共产党员牛新军,2000 年率先响应市委、政府的号召,将自家的6 亩承包地种上了4 亩红地球葡萄。在林技人员的帮助下,结合生产实践,在干中学,学中干,加强葡萄管理,2003年总产量达到了16000 斤,收入3 万余元。2005年以来,他4 亩葡萄园的总产量控制在10000 公斤,年葡萄总收入在4.5 万元上下。
2000 年以来,为推动葡萄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敦煌市在林果科技推广、服务、培训等方面,在抓好常规林果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的同时,不断总结和探索林果生产技术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新途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为敦煌市葡萄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按照抓点示范促全面的林果科技推广新思路,实行科技人员与各乡镇林业站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制定了科技人员抓点示范奖励的新政策,采取抓点技术人员与示范点农户双向承包的新措施,采用科技人员上与林业局、下与乡镇林业站和示范点种植户签订抓点示范多头目标责任书、一线管理的新办法,充分调动了技术人员抓点示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科技人员人人都抓点,人人有点抓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林果基地建设的步伐和林果技术的推广普及。二是为了切实作好林果科技培训工作,市、乡技术人员包片挂项深入村组、田间地头,采取集中宣讲,培训到乡、讲座到村、示范到组、指导到户的方法现场讲解,现场示范,在全市广范围内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林果科技培训。近几年来,全市每年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均在450 场次以上,培训的果农均在40000 余人次,培养农民技术骨干1200 人。敦煌市对红地球葡萄栽培技术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制定出了适合敦煌及周边地区葡萄栽培的较为完整的成套技术,即《敦煌红地球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并将全套技术实地摄录,精心编排,刻录成VCD 光盘2050 盘,下发到葡萄种植户手中。使广大果农可结合生产实践,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学习普及葡萄栽培技术,还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对葡萄栽培技术不清楚的地方多次看,不懂不会的章节反复看,直至弄通弄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对示范点及广大农户开通技术服务热线,公开科技人员的电话号码,以满足广大葡萄种植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技术的需求。三是针对科技队伍人才的现状,近几年来,在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采取请进来教、派出去学的方式,不断加强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先后聘请贺普超、常永义、罗国光、晁无疾、杨天仪、顾晓军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20 余名,就葡萄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实践培训。培训科技人员2560 余人次。外派业务骨干80 余人次赴北京、张掖等省地参观、学习葡萄栽培技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开阔了科技人员的视野,为全市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成七里镇秦家湾村、三危乡甘家堡一组、园林实验场、转渠口六组、吕家堡乡林场等标准化示范园。该项目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鉴定验收,所生产的提子葡萄均达到了无公害化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果标准。五是与上海农科院联合实施了葡萄有机栽培试验示范项目,进一步提升葡萄产业的品位和档次,提高葡萄果品的质量安全和商品率,打开一条葡萄产业发展中有机生产的绿色通道,使全市葡萄产业朝着操作规范、攀高标准,质量安全、科学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稳步推进。
敦煌市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使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着色艳丽、含糖量高,所产果品已远销重庆、成都、武汉、广州、拉萨、哈尔滨、银川、北京等20 多个大中城市,新发展起来的红地球葡萄随着产量的逐年增加,销售市场也从原来的拉萨、西宁、格尔木等西部市场向广州、武汉、重庆、成都、柳州等10 多个大中城市拓展,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红地球葡萄的群体效益逐步提高。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葡萄基地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规范生产、保护销售价格,敦煌市先后组建了组建了以葡萄生产为主的优质林果专业协会、合作社32 个,入会农户1.2 万余户。根据生产和销售需要,建成中、大型果品气调恒温保鲜库40 余座,小型家用式气调恒温保鲜库30 余座,恒温保鲜能力达15000 余吨。培养形成了阳关镇、秦家湾村、南台堡村、秦安村等8 个季节性果品批发集散市场,年批发交易果品60000 余吨,为林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和新活力。
1典型宣传,辐射带动,葡萄产业发展局面喜人。在全市早果、优质、高效红地球葡萄示范点的带动下,在现实成功的事例、生动丰收的场景、显著经济的效益的刺激和吸引下,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的决心和信心逐年倍增。2006 年以来,葡萄种植成了农户的自觉行为,形成了“要敦煌种变为敦煌要种”主动发展的喜人局面,使新植葡萄呈现栽植自愿化、定植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技术培训主动化的特点。
2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葡萄基地建设态势良好。在葡萄产业发展中,市政府明确提出“因地制宜、重点扶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要求,对葡萄新植任务不搞行政命令,只做指导性计划;同时制定了集中连片新植葡萄的开沟费、苗木费的优惠政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在种苗供应上,采取签订双向种苗供应保证书的办法,以确保苗木品种的纯度和质量,一方面与种苗供应商签订品种纯度、质量、数量保证书,另一方面与各乡镇签订保证定植面积、技术标准规范管理责任书;同时要将所供应苗木的产地、质量、供应商、葡萄种植户、种植面积等内容登记造册,备案查存,以保证苗木供需双方的责任和利益。
3统一标准,规范措施,基地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在葡萄种植上,市政府明确提出,凡新植葡萄必须开沟,以确保栽一亩,成一亩,不求数量但求质量的要求。首先,从秋季开始,组织市乡科技人员对开沟回填技术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各乡镇对新植葡萄地块进行开沟回填,同时登记造册,在苗木供应时,对未开沟的地块一律不予供苗,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生长。其次,针对历年来葡萄基地建设中定植沟过窄,葡萄与间作棉花争肥争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定植沟的深度、宽度、间作物都做了硬性指标,明确技术要求并狠抓落实,定植沟达不到要求的,苗木不能发放。第三,在栽植苗木时,组织市乡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不同苗木定植技术的现场培训和示范,同时,严格按照“抓重点、标准化”的工作要求和苗木定植“一平三线”的技术要求,落实苗木定植技术,使基地建设的质量明显提高。
4抓点示范,科技培训,服务机制更趋完善。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已成为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敦煌们采取市乡林业科技人员人人都抓点,点点有人抓的新机制,实行科技人员与示范点双向选择,技术加行政的双轨承包责任制,一定三年不变,直至抓出成效。同时,量化指标、明确责任、分年考核、综合奖罚,既调动了科技人员抓点示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保证了示范点农户对葡萄栽培技术的需求,为葡萄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撑。葡萄示范点的质量和数量逐年增加,为推动全市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葡萄栽培常规技术培训上,按葡萄生长季节之需,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现场培训,实地示范的方式,推广普及葡萄规范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