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 攻坚克难
—专访戚发轫院士

2015-07-08 00:41张铮陆征
国际太空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方红苏联观测

本刊特约记者 张铮 本刊记者 陆征

自力更生 攻坚克难
—专访戚发轫院士

本刊特约记者 张铮本刊记者 陆征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而且还担任过东方红-2、2A、3卫星的总设计师。为此,在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我看了东方红-1卫星的资料,第一个感觉是新中国在当时那个时期建造卫星,这个想法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连飞机和大炮都搞不了,怎么突然之间要搞卫星了?这个想法好像很跳跃,您有这个感觉吗?

戚发轫:从整个世界航天发展大的历史来看,世界其他航天大国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从中国具体情况讲,中国刚刚建国,工业基础很差,离造卫星的条件还很远,但是我觉得人总是希望在攀登,在奋斗。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应该说是震动很大,美国震动最大,因为美国觉得自己才应该是世界航天第一,为什么叫苏联占了第一,所以第二年美国也发射了一颗很小的卫星。中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刚刚建国,但从政治上来看,自己也想跟上时代的发展,而且又有这么一个机会,所以1958年,毛主席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表示了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就是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而且要搞就搞得大一点,不要像搞美国那么一个“小山药蛋”。这显示了中国人的一种决心。

这件事情做起来确实很不容易,但是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

记者:您说过在中国决定研制卫星目标之后,我们国家要派一些技术人员去苏联考察,您当时去了吗?

戚发轫:那是搞卫星之前的事儿,我是1957年到了国防部老五院那边工作的。那个时候还是军人,很明确就是搞导弹,学的也是导弹。那时苏联确实跟中国关系还是比较好的,中央领导就决定要我们十几个人去苏联军事院校学习导弹,为此我们先到大连解放军俄专去做了一些补习。但是2个月以后,苏联通知我们不接受现役军人到他们军事院校学习。那时是1958年,中苏关系已经有了分歧。但组织还是决心很大的,我们不能作为军人去,可以脱军装,通过高教部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去学导弹。于是我们脱了军装,都准备好了,可是又来通知说我不能去,因为我是在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是搞导弹总体的,太敏感了。别人都去了,而我没去成,这对我刺激很大。在那个时候苏联专家还在,不去就不去吧,我就跟着苏联专家学吧。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资料也拿走了,我们感觉到靠人家是不行的,中国要搞导弹只能靠自己。那个时候就是航天精神,它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背景形成的这么一种认识,这也是航天精神最核心的东西。所以我没有去过苏联学习,是个土包子,呵呵!

记者:其实那个时候搞卫星跟搞导弹是一样的,也是苏联专家并没有给过多的技术援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怀揣着一个很好的梦想,刚刚起步就遭遇到技术封锁,研制卫星咱们中国还能干吗?

戚发轫:应该说搞卫星也不是特别神秘的东西,它也是在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应该说,作为一个工程我们干起来挺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收集资料,这个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的,实际上我们也在这么做。毛主席号召要搞卫星以后,中科院那个时候就开始实施“581”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准备造卫星的。当然这里头还是科学家们根据自己的认识,根据自己了解,确定了很多课题来做准备工作。

记者:我看过东方红-1卫星时间轴,我有一个特别大的疑问,1965年前的几年,好像没有再把卫星研制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对的话,造成计划搁浅这么长时间的原因是什么?

戚发轫:应该说中国高层领导根据世界发展的形势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个现在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那个时候中国要搞的事情太多了,经济要发展,但是为了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国防力量也要加强。从科学上来讲,也要探索整个太空和宇宙。但是在建国初期,首先是应该有保卫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想进入到太空去。所以那个时候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来一个意见,我们要集中力量搞两弹,卫星的事情可以先做前期准备,但不作为一个工程来上马。现在我们反过来看,这是最适合中国的情况,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者:当时国家对东方红-1卫星提出4个要求,其中为了“抓得住”,采用了当时很先进的多普勒技术。您能用最简短、最形象的方式科普一下什么叫多普勒技术吗?

戚发轫:当时国家对东方红-1卫星提出的4个要求很简单,就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上得去”就是把卫星送入太空,这个是搞运载火箭的任务。“抓得住”就是要把卫星的速度测准,卫星速度确定它的轨道,目的是预报卫星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多普勒技术就是用于测速的,测速系统是保证“抓得住”,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个时候用多普勒技术确实先进性很高。“听得见”就是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要让老百姓听得见,当时这是一个很强烈的政治要求,必须完成这个任务。“看的见”就是希望老百姓拿眼睛能看到这颗卫星,这也是一个政治要求,没有什么科学意义。为此,在第三级运载火箭上装了一个观测体,卫星和第三级火箭分离以后发一个指令,靠自旋就把大的观测体甩开了,有10m的直径,眼睛就能看得见了。

记者:我听老一代人讲,有人当时看见了东方红-1卫星,真的能看到卫星吗?

戚发轫:我亲眼看过,应该很准确地说,首先你找到的是一个大的亮点,那不是卫星,那是第三级运载火箭上的观测体,或者叫观测裙,但是你仔细向观测体的前面看,在前面一定的距离处有一个小的亮点,那就是卫星。所以,实际上是先找到了大的亮点,那是第三级运载火箭上的观测体,再仔细看前面那个小的亮点就是卫星,应该是看得见的。

我当然不是发射的时候看到的。那天晚上我在天安门城楼上,预报晚上什么时候卫星要经过上空,我们请毛主席一起观看,确实看见了。那天天气很好,满天星,能看到一个大的亮点,有一个小的在动,那就是东方红-1卫星。

An Interview With Qi Faren

猜你喜欢
东方红苏联观测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东方红英雄”家族面面观
天文动手做——观测活动(21) 软件模拟观测星空
2018年18个值得观测的营销趋势
可观测宇宙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