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封闭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积极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增强办学活力;抓好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带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提高;构建开放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2008年以来,河南省紧紧围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主题,大胆探索,先试先行,积极开展改革试验,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形成了“三改一抓一构建”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职教攻坚。
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打开了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先后建立省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和15个行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先后成立了62个行业型、区域型的职教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集约化、规模化、紧密型方向发展。省财政每年专门列出专项资金,表彰和奖励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
河南省积极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了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投资办学机制。如许昌市政府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投资职业教育,按照BT模式(即“建设——移交”)和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建起了崭新的许昌护理学校,许昌技师学院,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河南吸纳社会资金40多亿元,催生出各具特色的民办职业院校263所,在校生达23.6万人。
探索改革公共资源的供给机制,实行省属中职和高职高专生均财政拨款预算改革,依据在校生规模和就业质量,按生均标准拨付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公用经费,有效提高了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
目前,河南省已在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8年至2014年春季学期,河南省累计发放中职学生资助资金70亿元,资助学生918.9万人次。年平均资助金额约为10.8亿元,年平均资助人数约为143万人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河南省将对各类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
实施河南省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行动计划,2012年至2014年,在全省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示范职业院校和200所左右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建成一批服务能力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以建设具有品牌效应的示范院校、特色院校和职业教育园区为抓手,促进全省职业院校结构再优化。
——摘自《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积极引导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河南在37所中职学校开展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验,共举办“中德班”74个。按照校企人员“主编1+1、编者1∶1”的构成,组织编写了一批校企合作精品教材,打通了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特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入选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许昌学院等1 5所本科院校列入河南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招生考试改革有序推进,全省77所职业院校实行了“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每个院校的部分专业实行了“文化知识+职业技能”的考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