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贤彪
1961年,为了寻找国民经济摆脱困境的办法,陈云回家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蹲点调查。在这期间,不仅完成了调研报告《青浦农村调查》,而且形成了其调查研究的独特风格。党史专家把它概括为“加减乘除法”。
首先说加法。青浦县的小蒸公社过去是养猪最多的地方,1958年公社化后,养的猪却一年比一年少。陈云在调查中发现,“公家养猪的地方脏得一塌糊涂,小猪、大猪、病猪、好猪都是格式化的饲养,吃一样的饲料。而农民家里养的猪,都是干干净净,还捉泥鳅喂猪吃”。后与农民交谈,进一步发现,公家养猪,有饲料跟不上、管理跟不上、保暖跟不上、劳力跟不上等弊端。陈云通过一看二听三算账,得出一个结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必须多产猪苗;而要多产猪苗,就必须把母猪下放给家庭饲养。后来这一主张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后,使当地养猪业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
其次说减法。青浦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以往当地农民和渔民都于夜间捕鱼,待到黎明时直接到上海出售。后来,青浦县禁止这一做法,而是要先把水产运回青浦,卖给青浦的水产公司,再统一运往上海市区,以完成青浦的水产供应指标。这样一折腾,不仅把原本鲜活的水产品变成了臭鱼死虾,而且还提高了运输费、手续费等成本。陈云调研后,觉得这种做法得不偿失。于是,他亲自找青浦县委领导谈话,要他们做好减法,取消这种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在陈云的建议和督导下,减法措施得以较快落实,从而保障了鲜活水产品的供应质量,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再说乘法。小蒸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过去不种双季稻。但是在“大跃进”年代,有些领导好大喜功,把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力气花得不少,收成却不理想。陈云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算了这样一笔账:种双季稻表面看比种单季稻多收220斤上下,但种双季稻各方面损失都很大,各项损失总和约300余斤……为此,陈云得出 “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加蚕豆效益好”的结论。他还形象地说:“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一道乘法题,破解了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纠正了少数干部好大喜功的弊端。
最后说除法。陈云在青浦调查时,乡亲们反映自留地太少,而且多为“杂边地”,即路边、河边、塘边等大田之外的零散土地,满足不了农民种菜充饥的需求。他觉得要勇做除法,按照群众的意愿,给他们留足自留地,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从而消除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偷窃和哄抢现象,促进农村的稳定。
陈云做调查研究的“加减乘除法”,给我们以诸多启示:其一,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时下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每一步改革措施的推进,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非轻而易举,光喊难有什么用!只有蹲下去调研,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二,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古人云,“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海者擒蛟龙”。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与他们唠家常、交朋友,才能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实在话,才能看到真情况,拿出好主意,增强解决问题的底气。其三,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在调研中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见真章。领导干部居其位,就要谋其政尽其责。只有抛开私心杂念,勇于直面问题,才能把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研究好、敏感问题处理好、棘手问题破解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