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激励机制引发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

2015-07-07 23:49徐晓晖李修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3期
关键词:激励变迁制度

徐晓晖 李修华

摘要: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核心,从制度因激励机制引发入手,结合制度的产品属性,研究制度变迁的由来、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同时,以诺斯的制度变迁为中心,联系诺斯前后时期理论的发展水平,分析理论与激励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激励;制度;产品;变迁;制度变迁理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6603

现如今,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然成为了研究激励问题的学科,而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不仅对于个人、企业甚至于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学家在不断地观察和探索中发现金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的激励问题,换句话说,制度,无论是社会制度还是金融制度都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或者金融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但是,纵观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制度的存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具体社会形势的改变,制度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在阐述制度是什么,受什么因素影响的条件下,结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详细概括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方式。下面,我们从激励机制说起,进而延伸到制度对激励及相关问题的约束作用。

1激励的内涵与实质

所谓激励,也称为动机的激发与强化,是使人产生内在动力并朝着所预期的目标前进的一个管理过程。同时,激励的核心环节与首要前提是行为动因的激发,因为人的行为积极性不是空穴来风,可以说会来自不同的动因,比如需要满足,信仰追求等。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日常的管理经营的过程中,会出现努力工作的激励,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激励以及如何进行投资和储蓄以及两者之间合理配比的激励等等。为保证激励的及时性、确定性和可靠性,自然而然的就需要设计制度来辅助其发挥作用,因此,如何用恰当的制度设计给经济主体提供正当的激励,俨然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研究和重视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模式需求下,从激励的内涵与实质出发,自然引发关于制度及其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关乎这些方面的讨论,不仅能对激励机制的存在与进步产生影响,更大程度上能够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趋势产生影响。

2制度的含义及属性

2.1制度的概念及分类

(1)制度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各领域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概念,在制度的引领和安排下,理性的经济人各司其职,其最普遍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和践行的办事规程、行为参考或行动准则,是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和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于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2)制度的分类:就制度的构成来讲,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制度可以由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也可能是逐步演化而自发形成的,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制度供给方式有不同的特点,由设计创造而形成的制度是正式制度,通过逐步演化而形成的是非正式制度。

2.2制度的产品属性

制度本身是一种产品,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公共产品,能够体现产品的共性,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度(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

(1)制度的供给及约束条件:所谓的制度供给,普遍意义上就是指作为主体的政府提供的一种正式的规则,供给者在既定的主观偏好、理性水平、利益结构、技术条件、制度环境等的约束下,通过既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正式的规则创新和设立的过程。从某种简单意义上来说,制度的供给主要依赖于两个大方面的因素:知识基础、创新成本,在当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法律环境发生改善的情况下,制度作为一种产品,其相应的供给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2)制度的需求:这里的制度需求也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的无序变动或者经济参与者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此来适应社会或者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制度需求,以实现目标收益的增加。

(3)制度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同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是一致的,当其供给和需求水平基本处于均衡状态时,制度是稳定的。但当现存的制度因其落后或者局限性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时,即经济发展实际所需要的制度水平尚未被个人或者组织创造出来时,就会出现供给需求不匹配的情形,为顺应发展的实际,新制度产生,旧制度随之消失,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制度变迁。

2.3制度的变迁主体(分类)及过程

从制度变迁整个过程来看,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性,大致会经历“制度均衡——制度非均衡——新制度均衡”的转变过程,变迁的根本在于其行为主体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单位。只有在利润大于成本的驱动下,旧制度才会逐步向新制度变迁。可以说,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其主体可能是个人、政府或者非政府的盈利和非盈利组织。根据发起者的不同,也可以把制度变迁划分为“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两大类,“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由个人或组织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驱使,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变迁,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用法律或某些强制手段来实行新制度,其具有垄断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目标多元性。制度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和主体引导下,不断顺应发展实际,不断自我完善。

3制度变迁理论的内涵

3.1诺斯之前的制度变迁理论

在引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有关制度变迁的其他理论。第一,克拉斯勒的断续平衡理论,主要思想是指制度的变迁时期可以分为制度的稳定时期和制度的变化时期,制度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稳定状态之后,会在某一时期内被动摇或打断,从而产生突然性的制度变迁,这个特指的某一时期,一般是指与制度断裂直接相关的重要的历史或经济事件,从而引起制度不再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发生其功能的转化或变迁。第二,伊格玛特的否决点论,可以说,否决点的出现对于特殊环境之中的制度变迁的方式和可能性提供了重要意义,这里所谓的否决点,就是指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某项特定的立法不再仅由政府单一的力量决定和把握,在一定程度和情况下,一定的行为体联盟可以阻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否决点是与决策权力的分散程度相联系的,可能的否决点越多,制度权力就越分散,从而影响和制约政策结果的形成。

3.2诺斯理论的发展过程及理论体系

3.2.1诺斯理论的发展历程

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其贡献最大的就是诺斯,在他的理论成果中,不仅有对前人理论的运用、发展和加以说明,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理论成果中,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重点,找到不同理论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的路径、规模及发展方式。在了解并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有其不完善之处以后,诺斯认为制度因素也应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各国不同但相通的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制度因素确实是影响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诺斯在分析阐述了不同制度变革如何导致不同的经济绩效之后,完成了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构建。

3.2.2诺斯的理论体系

诺斯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大基石:在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同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具体来讲,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诺斯认为三大基石中影响最为重大的产权理论。对于产权理论的发展过程而言,科斯可以说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从科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界定产权是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他从企业的定义入手,研究企业存在的原因和意义,阐述了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这些持续运行的费用,以及制度中与政治组织有关的,构成交易费用的基本要素)的地位及作用,明确阐述使得交易费用达到最低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目标,并解释在现存技术、信息成本和未来不确定因素的约束下,解决问题的成本最小的产权形式将是有效率的,而一切有效率情形的产生基础都是产权的明确界定。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诺斯依据发展的实际将产权理论与制度变迁相结合,认为:

(1)传统意义上认为充分竞争是创造有效率市场的前提条件,防止垄断,让市场机制以及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是在诺斯的理论认知中,他认为构建有效率的市场的前提是充分界定和行使产权,通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产权创新,调整产权结构,从而使市场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2)企业或者是某个经济体盈利的基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得产品的功能和特点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获得知识和技术方面的盈利性的前提是在知识和创新方面获得明确的产权,因此产权理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是诺斯制度变迁中的国家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是诺斯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鉴于国家的特殊性质和地位,其会成为产权结构的决定因素,因此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当然,诺斯在意识到国家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的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也可以将其概括为“博弈”的基本准则,国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降低交易费用使得社会的产出达到最大化的要求,从而使生产者盈利达到较大的水平,使得国家的税收达到最大化;二是充分界定产权结构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准则,使得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两种目的之间是存在冲突的,如何解决两种冲突之间的关键,也需要国家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诺斯典型理论中的最后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理论。

①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明确的意识形态的驱使下,一方面,使得社会交易的程序明确而简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认为在明确界定了产权的基础上,任何程度上利用别人的产权都应当给予其一定的报酬,但是社会上“搭便车”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家立法也无法从本质上改变这种社会形态,因此必须要从意识形态上进行约束,使人们明确意识到产权与报酬的关系,不能因为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影响当前制度的影响力和价值,从而导致无益的制度变迁的发生。

②社会规则的执行与实施需要共同的维护,单纯利己思想的存在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实施。人们能够不计较个人利益而去服从社会规则,就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从而使制度的实施更加到位,制度的变迁更加有效。概括来讲,虽然诺斯的理论体系有其中心论点的概括,但是其理论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其在行为假定、交易费用、组织因素和适应性学习方面对制度的研究仍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从均衡分析到演变分析,从收益成本分析到适应性学习分析,必将会使制度的变迁更加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显示,从而产生更大的效力。

3.3诺斯的其他观点及后期影响

我们还必须提及诺斯的路径依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诺斯认为,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变迁在确定了某一个具体方向和路径之后,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得到不断地自我强化。在这种具体的模式和方向下,经济和政治的变迁可能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结果,因此路径依赖现象的存在也会对制度变迁的效率及方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后期某些学派提出的制度粘性(制度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即一旦形成不易发生改变)也与路径依赖的具体实际息息相关。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而言,各学派和制度体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同的影响,但是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每个方面都与制度因素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都对制度的发展和变迁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除去市场中微观因素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决定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不完全市场和报酬递增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由于市场的波动性和复杂性,原有的制度路线和变动方向往往会因为某一个特定情况的发生而改变。另一方面主要是报酬递增的影响,报酬递增是每一个“经济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其也会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

4制度变迁与激励机制的相互作用关系

概括来说,制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激励问题,但制度本身的实施又会引起新的激励问题的产生,一方面,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激励问题。另一方面,激励问题的解决,使得制度的发展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得金融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导致新的激励问题的产生。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制度通过确立较为合理的“激励结构”,限制和引导各行为主体的选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解决信息问题。使得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与发展。

总之,无论制度变迁史基于怎样的背景产生的,其理论的重点都是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趋势,我们要用客观的标准去评价和选择,使得制度更好地为经济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制度必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加重视制度的作用,然后更好的为社会进步发挥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光斌.政治变迁中的国家与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253.

[2][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模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657.

猜你喜欢
激励变迁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