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骁
摘要:将信息技术创新过程分为认识、开发和应用三个阶段,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就业环境调查,建立了以“创新阶段”、“能力差距”和“课程重建”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从核心能力定位、培养方案设计、核心课程建设三方面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信息技术创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5203
0引言
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中,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陈旧、学生专业能力较弱、就业困难等问题。当前高校相对固化的信管专业培养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忽视或缺乏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和系统介绍,在这种理念下培养的学生必然无法满足未来企业和社会所需。Gartner认为新兴技术发展都会经历萌芽、炒作、幻灭、爬升和应用五个阶段,处在萌芽期和炒作期的技术很多都将在5-10年内达到生产高峰,包括物联网、可穿戴技术等;而处于幻灭期之后的技术,大多在5年内成熟,如云计算、内容分析等。而目前这些“技术名词”对于信管专业的本科生、甚至是大多数专业教师来说还仅仅停留在科技新闻报道的认识层面。
虽然国内各高校越来越重视信息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但一些院校一直在经典和传统课程上改进创新,除了教学方法上不断变化,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数年前,甚至有些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近十年来的课程体系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业界一直报怨本专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所需,找到对口工作的毕业生较少。本文的目的是从信息技术创新过程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实际技能需求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差距,构建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动态培养体系,进而提出核心能力定位、培养方案设计,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以期得到同行的关注。
1信息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概念是在熊彼特(Joseph Schumpter)于20世纪初创立的创新理论基础上演绎而来的,指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由此,我们将信息技术创新定义为从产生新信息技术产品或服务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为了更好的切合信管专业就业结构,我们将信息技术创新简化为三个阶段,即认识、开发、应用。
(1)认识阶段,此阶段的信息技术创新决定了信息技术未来的实践与发展方向。有IT研发实力的企业,选择对这个阶段的各类新技术进行研发,比如最新的云存储技术、大数据、内容分析技术等。处于此类阶段的职位集中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比如,云存储研发工程师,大数据技术研发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等。
(2)开发阶段,此阶段的技术相对成熟,但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发展也较快。大部分企业的信息技术研发需求都集中在此类技术上,以此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并对用户产生影响,比如移动应用产品开发、网站系统开发、系统交互设计等。这一阶段的包括的职位一般有,用户体验工程师、产品经理,系统分析员、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等。
(3)应用阶段,此阶段的IT技术主要是重复性的程序化工作,相关技术和工具较开发阶段的技术更加成熟稳定。企业将大规模日常化的使用相关技术开发或维护相关产品与服务。比如大型企业对ERP系统的日常使用,企业利用网站系统开始电子商务活动,负责产品数据库开发和维护工作。此阶段的职位一般有,ERP应用支持工程师,数据库维护工程师、客户关系经理等。
2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构建
有很多学者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分析,如赖茂生将信息管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分为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业务知识、IT技能五个方面。邱均平认为学习和创新是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能进行一般性信息资源规划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与维护的能力;(2)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信息资源项目规划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与维护,并能在实践中对已有方法和技术体系进行分析、改进的综合能力;(3)知识创新能力:在掌握相关知识、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信息管理理论和学科发展的能力。
笔者对国内六家IT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的深度访谈中发现,信管专业毕业生知识技能滞后于其企业新技术研发所需。作为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学科专业领域,信息管理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业界发展同步,从知识结构层面,应覆盖信息管理学科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笔者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期间,跟踪观摩了信息管理相关的若干门专业课程,发现课堂上直接按照经典教材章节教学的很少,大多数教师都根据本课程涉及的最新技术和理论知识调整了教学内容和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依据信息技术创新的认识、开发、应用三个阶段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建立了以“创新阶段”、“能力差距”和“课程重建”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要求密切注意外界情况的变化(如技术进展和市场所需的变化),及时增加新课程或者修改现有课程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创新阶段、能力差距、课程重建与专业核心能力
创新阶段能力差距描述(访谈整理)课程重建专业核心能力
认识阶段“了解虚拟化技术,如Xen与KVM等”;“有磁盘阵列、集群存储系统或大数据技术相关知识”;“OpenStack、OpenNebula、Eucalyptus等相关虚拟化开源软件开发经验”大数据、
虚拟技术、
云计算知识创新能力
“熟悉搜索引擎和网络爬虫相关技术精通网页抓取原理及技术”;“精通Html语言、http协议,精通正则表达式,从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具有丰富的自然语言处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数据挖掘的算法与技术”
内容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挖掘、
信息存储与检索
开发阶段“掌握PHP语言或JAVA语言”;“熟练使用JavaScript、AJAX、JSON等Web页面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创新能力
“熟悉移动系统开发环境”;“熟悉AS/400应用体系”;“具备系统架构能力,熟练掌握OOAD”等。系统分析与设计
应用阶段“了解ERP项目的实施和运作”;“了解ERP软件安装、调试、培训及基础应用”。ERP原理与应用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熟练进行Oracle、DB2数据库环境搭建”;“熟悉SQL语言、熟悉SQL语言的优化、存储过程的设计和开发”;“精通Windows、Unix/Linux环境下Oracle数据库归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掌握动态规划、决策过程优化算法”;“具备项目管理体系知识”;“熟悉业界广泛应用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熟悉软件行业CMMI、ISO9000等质量体系模型”。运筹学、
IT项目管理
处在认识阶段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内容分析等,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点。而在这一阶段的技术主要涉及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替代越来越快,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更多关注处在技术扩散的早期的技术即认识阶段的新兴技术。在本科的四年培养计划结束后,这些技术方面的人才恰恰是社会最急需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通过一定调研分析这些知识技能需求与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差距,及时更新课程设置。比如,现阶段的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就应该导入到课程体系中。在未来各行业各急需大数据相关人才的环境下,如果毕业生对大数据技术,理论和应用没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与市场就业对接。如华盛顿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数据科学导论课程,爱荷华大学开设了大数据分析认证课程等。
处在开发阶段的技术,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较快。比如,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一般的网站设计与开发上,而现阶段市场却急需移动应用系统开发人才。这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实践中对已有方法进行分析、改进的能力。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该突破传统教材教学的框架,及时加入市场急需的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并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面,比如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就导入了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设计技术和工具的介绍;教学方法上,可以根据市场所需技术将学生分为若干兴趣小组,对不同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充分了解此课程相关的热门技术和技能需求。
处在应用阶段的技术,比如ERP原理和IT项目管理等,相对最成熟和稳定,知识体系一般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一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由于知识体系的相对稳定,此类课程除了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一些目前企业处于广泛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介绍与应用。比如针对ERP原理课程,可以提供一些用友ERP和SAP软件的基础操作培训;针对数据库课程,适当增加Oracle Enterprise Manager的实践操作介绍;针对项目管理课程,加入Microsoft Project、8thManage或VisualProject等流行项目管理工具的功能和使用介绍等。
3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3.1核心能力定位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即积极地正视和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创新过程的视角以点带面地优化出合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在深入分析和理解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内涵和层次关系的基础上,不但需要关注信息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更需要关注学科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当然,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特点,进一步明确这三方面能力的所需,一流高校由于相当部分的本科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因此知识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可为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独立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普通高校由于更注重学生就业问题,可适当多突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国家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极为重视,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也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更应该体现其创新性,积极适应技术变化及发展趋势。
3.2培养方案设计
信管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设置以三个创新阶段为基础的板块化课程体系。应用模块,这部分的课程与当前处于应用阶段的技术对应,如ERP,Oracle数据库技术。注重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如ERP知识和相关工具的应用,Oracle数据库规划、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应用操作能力。开发模块,这部分的课程与当前处于开发阶段创新对应,如IOS,android移动平台开发技术,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和方法。更注重培养分析和改进问题能力,如移动产品和应用的分析研发,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运营管理,挖掘和分析用户使用习惯及体验感受的能力。认识模块,这部分课程与当前处于认识阶段创新对应,如众包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主要培养知识创新能力,如新兴的软件众包、云计算开发、面向海量数据分析的模式和技术趋势等问题。除了主要课程体系的板块化设计以外,学生第二课堂需要经常性的出现新兴信息技术的讲座,比如HTML5,NoSQL数据库技术,移动开发平台Android Framework、iPhone SDK的使用及简单培训等以引导并激发学生兴趣。
3.3核心课程改进
对于目前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创新导向,体现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案例和工具引入教学。比如,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除了对经典的传统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讲述之外,还可以介绍一些系统开发的前沿趋势,比如移动开发,开源软件、外包和众包开发模式,以及虚拟团队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信息技术创新案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企业信息技术选择上的成功和失败原因是什么?社会网络下如何重新定义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数据库技术课程则可以适当引入NoSQL非关系型的数据库,XML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等新兴数据库技术的介绍,以及业界流行的DB2、MySQL等数据库管理工具的组件和功能介绍。除了课程内容体现创新融合思想以外,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快速吸收能力也是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实现课程改进的关键。课程教师应该及时识别目前的新兴信息技术,了解分析这些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4结语
信息技术创新离不开信息化人才。虽然我国信息管理专业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信管专业的培养一直未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如何培养符合时代特点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信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认识、开发和应用三个阶段中企业所需技能与对应的课程,提出了建立了以“创新阶段”、“能力差距”、“课程重建”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动态培养体系,并从核心能力定位、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三方面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希望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改进信息管理本科生教学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网易科技.Gartner公布2014年技术炒作周期报告[EB/OL].[20150312].http://tech.163.com/14/0813/11/A3HCA96D 00094ODU.html.
[2]褚峻.信息技术创新与国家信息竞争力提升[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2):610.
[3]Fichman,R. G., Dos Santos,B. L., Zheng,Z. Digital Innovation as a Fundamental and Powerful Concept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um[J].MIS Quarterly,2014,38(2):329353.
[4]赖茂生,赵康.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研究[J].情报科学,2010,(7):961965.
[5]邱均平,瞿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计量学课程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1,3(141):49.
[6]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4,2(15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