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冀
摘要:韩国新电影从初露锋芒开始,何以一步步走向今天由商业电影主导的基本格局,这种道路选择的内在动因何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是进一步研究韩国新电影美学情态的重要基础。文章深入考察了韩国社会形态和语境变迁,指出韩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乃至欣欣向荣正是现代商业社会消费主义生态环境自然孕育的结果。
关键词:电影艺术;韩国新电影;商业机制;消费主义;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Ecological Feed of Consumerism: Social Context of the Generation of
Commercial System of Korean New Film
LI J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ink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chi, Sinkiang 830054)
如果说韩国新电影是成功的,那么它首先是商业电影的成功。韩国新电影为何突显了商业本性,其商业机制如何生成,与韩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情绪、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有着何种关系,亦即韩国新电影从初露锋芒开始,何以一步步走向今天由商业电影主导的基本格局,这种道路选择的内在动因何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是进一步研究韩国新电影美学情态的重要基础。
由传统农业、大工业社会发展到商业社会,不但社会结构、社会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节奏显著加快,社会情绪也完全不同了。沉静的遐思被浮躁的狂想所取代,“精神快餐”、“宣泄与催眠”等文化消费心理随之产生。工作中人似高速运转的机器强负荷劳作,忙碌之余最需要的是松弛绷紧的神经抚慰疲惫的身心,在虚构的情境中获得快感与满足,而不是钻进艺术象牙塔里作劳心费神的形而上思考。因此,适应于过去悠闲从容生活的传统艺术的魅力逐渐不再,神秘艰涩、具有深度哲理内涵的作品失去市场,而那些通俗易懂、新奇有趣、充满感官刺激、取悦大众、大量生产、迅速上市、价格便宜的文化产品格外受欢迎。如鲍德里亚所言,现代社会中的消费不是消费者的单方行为,被消费的产品不是被动承受的对象,这种消费具有强大能动性,通过利用包装、品牌等附加在商品上的文化内涵,隐蔽地影响甚至主宰人的认识、思维、情感方式、价值观,促成传统的消费观念、倾向、方式、习惯等的转变,久之就会进一步改变世界。和其他商品一样,文化产品在创造之初首先必须了解并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此后,就会尝试掌控通过作品暗示性地传达一些新的理念,不断引导、调整和改造受众的兴趣与癖好,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多地得到青睐。电影也不例外。
20世纪60年代起的产业化进程使韩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30年过去,韩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至20世纪90年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韩国社会的总体景象可描述为:经济极大繁荣、政治风气民主、科技发达。
社会结构的演变,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获取量的剧增,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世界与之前大不相同,身处种种变化中的人们不断更新着现实感受,从而使得观念意识、思维逻辑、生活方式也在悄然间与世推移,并带来全新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思潮。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得以节俭储备为美德的时代走向终结,人们越来越重视消费和享受,而且从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到消费习俗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所有现象昭示,韩国早已由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进入一种新的蓬勃旺盛的社会形态,即强调消费为主导的用消费拉动生产的现代商业社会。在商业化环境下,消费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其意识、兴趣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市场中的经济杠杆,操控着市场的升降沉浮。总的说来,消费主体呼风唤雨,消费客体的价值更多体现为符号意义,社会整体精神气质趋向世俗化,同时人们面临被物化的巨大精神危机。
随着经济高速成长,韩国成为率先进入现代化的亚洲国家之一,国民消费能力逐步增强。高度城市化刺激消费愈演愈烈,并为消费的转型推波助澜。现代城市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传统安宁的生活状态也被喧嚣纷扰替代,人与人的关系同样经历变化,农业社会亲近互助的纽带被撕裂,个体局限在狭小封闭的圈子里,虽然拥挤的空间身边人潮涌动,但可以触摸的身体距离并不能使人心感受到温暖,只有冷漠疏离,面对城市这个吞噬一切的巨兽,孤独无依茫然油然而生,各种心理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对情感慰藉和心灵沐浴的需要表面克制,但内里却澎湃汹涌远胜往日。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精神抚慰的呼唤使消费转向文化领域。
韩国商业电影的崛起乃至欣欣向荣正是现代商业社会消费主义的生态环境自然孕育的结果。随着韩国经济的兴旺,消费型社会日益成熟,消费文化渐成气候,培养出一批追求时尚潮流、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关注现实生活、喜好新鲜刺激生活方式的新兴阶层消费群体。也正是韩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带动整个社会走向世俗化,信息时代迅疾变化的现实和在这一潮流中培养出来的审美习惯,明显不同于传统,长期以来被各种规范和理性压抑束缚着的感官和欲望期待被解放,社会成员的表现就是崇尚消费,以感官享受为满足,追求凡人的幸福。新的时代风气对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种空前革命性的诉求。此外1993年韩国文人政府成立,民主与发展成为社会主题,尤其是金大中上任后,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令韩国经济遭受重创,当务之急就是刺激国内消费。国际大势下文化工业的兴起及其价值显现,提示韩国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推进文化消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一马当先地成为重点实验对象。
消费社会语境中人们普遍的存在空虚寂寥无所依托的精神状态,大众对情感交流的企盼对完美生活的梦想悬悬而望,对艺术的要求其实并不高,能帮助逃避生活的痛苦经验,提供一时的感官的快乐欢娱,能发泄心中的不满抑郁等就已足够,而商业电影无疑是投射现代人内心形形色色欲望、纾解苦闷烦恼的最好出口。也许它不够深刻,不能展示博大精妙的精神世界,但是对世俗人生真切的关注已能够引起灵魂的颤动。在这样的大气候中,韩国政府对于电影产业超额利润的期待和电影创作者吸引观众扩大市场的理想不谋而合,于是社会大众的普遍性精神需要被纳入电影的制作当中,由于商业电影定位准确,从选材、主旨到风格都恰如其分地与广大观众的需求吻合,隐秘地传达出消费社会的各种观念,因而非常自然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成功占领市场,反之又以自身的商业特性影响力作用于观众,刺激消费社会的发展。
显然,韩国电影以商业化为突破点的抉择与韩国社会整体的消费生态是和谐一致的。商业电影因为类型化特点,更加符合消费社会消费特点,与不同侧面的精神需求对位,为人们心灵消费的实现开启一扇方便之门。一部商业片常被打上一种或几种标签,人们可根据它判断影片与自己当前的生活状况、情绪指向的契合度,然后决定是否买票进场。熟知大众消费心态并将其细化分类,精心创作出针对性强的作品,是商业电影实现预期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领导电影消费趋势的根本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要争夺消费市场,在买方市场形成的前提下,必须从迎合需求转到创造需求上来,进而掌控市场的主导权。韩国电影人拥有极强的商业运作意识,总是能走在时代意识的前端,发掘出潜在需求,从作品题材和内容上契合观众的口味。
电影商业化确实有其积极一面,不过也要意识到,过度市场化可能带来不良后果,那就是电影人文、审美价值的衰落以及思想意识的趋同单一。拥有特定符号指示功能的商品在意义与物之间建立起直接对应关系,一方面为人们找到自我价值提供了合理性依据,另一方面使得思考与对物质的享有划上等号,不再需要心灵探询,径直奔物而去就立即可以获得意义,这样一来人就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消费鼓励了一种及时行乐、自我炫耀的生活态度。注重享乐的消费主义盛行,前所未有地强化了物对人的控制和人对物的依赖,让人陷入被物质支配、任消费欲望肆意膨胀的危险。消费文化吞没思考消弭深度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同质化的力量,张扬个性的名义下实际图谋的是消灭差异,将整个世界服膺于自己的思维和行为逻辑,使之变得简单、同一、平面化。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逐利。
韩国新电影在商业机制中总体走得顺风顺水,但也不乏在摸索中误入歧途的情况。一度因过于追求商业利益,盲目相信大制作与高票房间存在必然联系,强调资金投入而忽视创作的严谨态度,致多部韩式大片票房惨败,沦为“昂贵的垃圾”。如2006年世界影坛魔幻题材大热之际,韩国推出应景之作号称第一部魔幻大片的《中天》,耗资110亿韩元。影片将中国武侠片、日本动漫片、好莱坞魔幻片的诸种要素拿来糅合后,没能做到融会贯通,情节漏洞百出,节奏控制不足,逻辑荒诞、主题晦涩。《韩半岛》、《黄真伊》等大手笔同样陷入高投入、低收益的困境。
2008年罗宏镇导演的《追击者》的卖座和好评对低迷的韩国本土电影市场算得上一个令人兴奋的喜讯,影片故事缜密、拍摄技巧高超,对社会体制的弊端揭露深刻,为韩国电影人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商业电影的榜样。而之后的《海云台》《夺宝联盟》《双面君王》《七号房的礼物》《辩护者》屡破千万观影大关,提示创作者们,要想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观众的文化消费需要,深刻把握观众心理拍出有特点的好作品是正道,而所谓好的作品,总的来说离不开如下要素:细腻丰满的故事、扎实有物的内容、真挚动人的情感、诚恳新颖的创意。(责任编辑:贾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