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气吞山河 风骚独自领——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探析

2015-07-07 05:22嵇亚林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傅抱石艺术作品

嵇亚林

摘要:傅抱石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的美术大家,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赋予了他的作品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俯仰自得的空间意识。他开创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践行了他“艺术当随时代”的主张,在思想和行动上,证明了“中国画是可以表现现实、为新时代服务的”。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作品;傅抱石;绘画创作;诗意画;艺术创作;意境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傅抱石作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以其卓越的艺术才情,毕生精进,大胆变法,在保持中国画民族精神的同时,赋予中国画以新境界、新内容、新笔墨。他的最大贡献不仅仅是他倡导和率领的两万三千里创作写生,使中国山水画面貌焕然一新,还有他最早开辟的毛泽东诗意画创作,创造了一个时代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他在新山水画领域获得崇高的文艺声誉和政治地位。

一、新的时代:让画家与诗人凝神观照

画家创造形象,诗人也创造形象。画家与诗人在本质上是同素异形的兄弟,当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候,艺术的趣味会随之而更新,因为艺术不仅是提供了娱乐,更主要的是揭示真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尽管不如诗人的语言那么清晰明确,但并非是单纯地诉于视觉的客观描写,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表达妙悟后的自然,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画家与诗人分别通过手中的画笔和文字让思想行走,相互间的相融相通之处,往往依据的是共同的品性与人生感怀。

傅抱石作为旧社会过来的大学教授,在改天换地的新社会面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能否为新时代有所作为,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艺术之路。20世纪50年代之后,傅抱石以一种审慎的心情投入到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尝试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进行山水画创作。也许是画家与诗人精神世界的感应和默契,傅抱石认为毛泽东诗词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是他一生的政治理想、生活追求、哲学观念、思维方式、生活阅历、思想境界、人生情致、创造才能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毛泽东对于诗词创作的态度极其严谨,用词用韵千锤百炼。毛泽东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对自己创作的诗词会广泛听取意见,其中包括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臧克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现代著名诗人甚至身边的工作人员。美国人罗斯·特里尔在他的著作《毛泽东传》中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当仁不让的。” 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的诗句赞叹毛泽东的诗词[1]。

毛泽东诗词语言准确、气势磅礴、抒情达意、形象生动,表现出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度和胸襟,大大触发了傅抱石的创作灵感。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山水画画意深邃,章法新颖,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能够达到酣畅淋漓、出神入化的效果。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独创的散锋皴法——抱石皴,成为中国画的一种新形态。就是这样一位高深的画家,被毛泽东的诗词深深打动,他在《北京作画记》一文中写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重庆金刚坡下,一个雪花漫天的日子,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咏雪》,心情无限激动。那气魄的雄浑,格调的豪迈,意境的高超,想象力的丰富,强烈地感染着我。”[2](p.185)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纸本,20.2cm×28.2cm,1950年9月,南京博物院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图,纸本,34cm×50cm,1958年11月, 南京博物院藏

“伟大领袖”与“大学教授”,地位与身份的最大悬殊,除非特殊的情缘一般很难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诗人毛泽东与画家傅抱石,却因其艺术个性、风格、审美气息和乐观雄浑的精神气质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最终肩并肩地“对话”在这个时代。

二、伟人诗意画:再现傅抱石的悠然神韵

1950年,傅抱石根据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尝试创作了第一幅诗意画,作品基本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独特的“抱石皴”和改良的石涛树画法。1957年《诗刊》创刊时首次发表了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此后,又接连发表了《蝶恋花·答李淑一》《送瘟神二首》《词六首》《诗词十首》《词二首》。傅抱石以其睿智的才能和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诗词中领悟到发展的契机,决心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新技法与新题材的有机结合,突破传统的束缚,力求达到诗词意、山水画的完美融合。出于对毛泽东的崇敬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傅抱石开始学习和研读毛泽东诗词,并将激动人心的诗句融入到自己的画面中,不断拓展出中国画表现的广阔空间。

在傅抱石的生命岁月中,有两个阶段是他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旺盛期:

一是为参加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以及1959年庆祝国庆10周年、德意志民主主义共和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他开始进行大量的创作,以实际行动投身“大跃进”。

1958年11月12日,傅抱石在致信郭沫若的信中说到:“今春以来,大跃进声中,以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在莫斯科举行的造型艺展的作品为首要任务。”“明年庆祝伟大的国庆十周年,任务更加紧张,且非放‘卫星不可”[2](p.211)。他全身心投入创作,夜以继日,在给郭老写信之后近20天内就创作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如梦令·元旦》《水调歌头·游泳》《西江月·井冈山》《沁园春·长沙》《菩萨蛮·大柏地》《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山》《浪淘沙·北戴河》《菩萨蛮·黄鹤楼》《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诗意画。1959年1月,又接连创作诗意画近20幅。

1959年7月,傅抱石奉调北京与关山月一起,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体现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对这一重大使命傅抱石感慨万分,他在《北京作画记》一文中写到:“我深深认识到这是毛主席对民族传统绘画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对全国国画工作者热情的鼓励,也是全国国画工作者的无上光荣。”[3](p.479)《江山如此多娇》成功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描绘了中华大地妖娆壮阔的图景,表达了新中国稳定与安宁、生机和希望的宏伟气概。这幅巨大山水画气魄之大,意境之新,布局之美,在我国绘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至此,傅抱石对毛泽东诗词意境的把握已经相当到位、准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笔墨语言和形式技巧,也使傅抱石的名声大振如日中天,其艺术生涯进入了最得意最顺心的阶段。

二是1964年1月毛泽东新诗词在《诗刊》发表,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词意图 ,纸本, 27.5cm×20.8cm,1959年1月,南京博物院藏

《虎踞龙蟠今胜昔》,纸本 ,136cm×191.8cm,1964年5月, 江苏省美术馆藏

此时又逢迎接国庆15周年和第四届全国美术展。

毛泽东新诗词的发表为傅抱石创作诗意画提供了新的题材。他以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冲动投入创作,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诗意画创作。3月1日,他在完成《乾坤赤》时,特意在画面上题写到:“今年元旦,欣值毛主席诗词十首发表,翻覆学习,拟相继形诸笔墨,此写《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意,并师郭老原旨,题曰乾坤赤云。”[2](p.149)在这幅画中他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词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自然洒脱,直抒胸臆,激情喷发是他山水画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在他创作的近200件毛泽东诗意画中表现的最为充分,从而形成了“毛泽东诗意画”这一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山水画品类。

三、其命唯新: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形成的动因

傅抱石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是颇具名气的画家。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傅抱石教授国画展览会》影响很大,被称之“中国画坛出现了又一颗巨星!”[4]全国解放后,傅抱石审时度势,开启了以毛泽东诗意为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形式参加社会变革,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历程、思想历程、变革历程,最终呈现出对新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辉煌业绩。

第一,“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确定,对傅抱石产生巨大影响。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为发展新中国人民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以最大努力来贯彻执行。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新文艺的总路线是“为工农兵服务”,方针是“面向基层,熟悉他们的生活”,政策是改造旧艺人和旧的艺术形式,开启了新中国新文艺的伟大变革主潮。面对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工作的新要求,面对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广大人民的冲天干劲,傅抱石内心受到不小的震动,迫使他需要从思想、观念、艺术形态等方面,适应这种时势的变化。傅抱石在给挚友郭沫若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自己未能参加革命而落伍要重新跟上时代”。加上中国画本身确实面临改造的问题,如何将“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变为“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并能够对人民起教育作用。他开始以崭新的姿态思考和实践中国画的变革,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画境中一味表现 “石涛诗意”,“唐人诗意”的“泥古”气息,在气质上力图改变传统的绘画风格。

第二,创新是傅抱石毕生追求,造化自然,其命唯新,把个人精神情怀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时代精神相融合,与中国画的传承发展相呼应。

傅抱石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全面修养的大家,在他的艺术生涯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和实践,不断追求艺术个性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绘画是社会、时代的反映,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相关联。无论中国绘画的传统,还是现在的绘画创作,画家都具备有深邃的精神要素、具备顽强的生命创发力。傅抱石认为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纸本,113.5cm×67.3cm,1964年3月, 南京博物院藏

《芙蓉国里尽朝晖》,纸本,48.8cm×68.5cm,1964年,江苏省美术馆藏

中国画要想在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新生命、新气象,“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有助于理解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3](p.487)。1960年,他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写生,深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线体验生活,感受伟大祖国山川巨变,使之形成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美术观念,把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高潮。

第三,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成为新要求、新时尚。

1958年5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在文学上,就是要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1960年7月,周扬在全国文代会上进一步肯定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为此,文艺界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创造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突破现有水平的新作品,作为对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中国山水画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创作了大量反映国家建设和时代新貌的现实主义作品,传统的中国画笔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打破了山水画的那种荒寒萧索、阴柔幽婉的气息。这是他们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感受时代脉搏的结果。到了50年代后期,因毛泽东诗词气魄雄伟豪迈、格调阳刚恢弘、意境高远壮阔,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艺创作典范,从而激发起傅

《龙蟠虎踞今胜昔》,纸本,60cm×87cm,1960年5月, 江苏省美术馆藏

《风展红旗如画》,34.5cm×47cm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诗意图,1964年

抱石等一批山水画家创作毛泽东诗意画的欲望。如果能够成功不仅可以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彰显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与教化功能,又能充分挖掘诗词中潜在的可创作因素,为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打开了一扇阳光灿烂、风光无限的窗户。这应是傅抱石有意将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引入大众化审美领域的动力之源。

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地学习毛泽东诗词,是傅抱石深刻领会诗词意境,更准确地在山水画创作中表现的客观需要。

受当时社会政治生态的影响,“读毛主席的书”已日渐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如果形容傅抱石把毛泽东诗词当着“座右铭”来学并不为过,他不装样子、不搞形式,学习态度非常虔诚,为方便阅读即使出国也要随身携带。他最有效和最特别的方式是从创作中学习毛泽东诗词。为防止对诗词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他对自己创作的每一幅毛泽东诗意画都要反复揣摩修改,并请大家帮助提意见。

“我多次讲,只要有人提一句有力的反证,就会立刻被全部否定掉。主席的词是伟大的,画得好也是光荣的。但是,对画家来说,是一项危险的工作”[2](p.11)。傅抱石有一枚“不及万一”的闲章,是他1958年11月专门为创作毛泽东诗意画刻制的,就是表达其所作的画意不及诗词原意的万分之一。他说:“因为主席的诗词,博大精深而又奇峰突出、变幻多姿,实在不容易着想。画者与作者的思想天地太悬殊了,怎么样,也只能是‘貌似一斑,绝对谈不到‘神似。”[2](p.11-12)

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傅抱石,践行了他早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诺言,使他“艺术当随时代”的主张产生了新的飞跃,在思想和行动上,证明了“中国画是可以表现现实、为新时代服务的”[3](p.543)。社会主义新生活、新体验、新感受,强化了他大胆地寻求新的笔墨形式和技法,自觉能动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毛泽东诗词的恢弘意境,赋予了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俯仰自得的空间意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山水画艺术。傅抱石不愧是画坛巨擘、时代骄子,他将永远定格在中国美术史上为后人景仰。(责任编辑:徐智本)

参考文献:

[1]点评毛泽东诗词:一代伟人千古绝唱[N].光明日报,2013-01-03.

[2]南京博物院.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作品集[C].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3]叶宗镐.傅抱石美术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南京博物院编.傅抱石信息资料(1)[M].南京:南京博物院内部资料,2008.48.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傅抱石艺术作品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傅抱石“养”画
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
傅抱石的“恐水症”
浅析构图程式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