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7-06 07:36刘文国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育教材语文

刘文国

中国人历来重视品德教育,认为“立德”在“立人”之前。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明确地认为,一个人只有重视思想品德修养,才可以“学文”——学习《六艺》。在其教育活动中,他认真践行这一原则,对历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德行”的重要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教育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说,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人才;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们都必须非常重视德育,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水平,学校要有完备的德育系统,既要有专门性德育,又要有渗透性德育。专门性德育,就是专门针对德育而进行的有领导、有组织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主要形式有法制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集会以及学校社团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等。所谓渗透性教育,就是指在专门性德育之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家庭与社会生活的渗透、文体活动渗透、学科渗透等。

学科渗透是学校完成德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指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有效、最现实、最丰富、最常见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任务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语文课程有时间保证,教学内容要丰富,让语文成为学校渗透性德育的最重要的形式。

一、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和谐共振原则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是学生和教师合作配合完成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存在着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正是它们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只有处理好师生在课堂中的关系,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发掘和表达,才有可能实现德育渗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适时适度原则

语文教学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上一些德育内容,不是感情无克制的随意宣泄,更不是干巴巴、硬生生的理论说教。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的德育时机,将德育渗透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还要把握好渗透的“度”,从进行教学设计到课堂细节的处理,都要特别注意做到德育渗透“不及”和“越位”现象的出现。避免空洞说教、牵强附会、“一刀切”,做到循序渐进、因人施教,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移情感悟原则

真情,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纽带,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和催化剂。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要创设良好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达到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情明理的内化效果。教师要通过富有文化气息的言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以及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带领学生进入理想的教育意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4.求新激活原则

语文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要能反映学生关心的身边事、心中情。教师要积极活泼,寻找最佳切入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辅助工具,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只有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活水流入语文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花常开常新。

二、在德育渗透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1.合理挖掘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多向、合理地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入情入境、生情悟道,从中受到情感、品德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如,讲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学生被诗歌中火一般的热情所感动,课堂的收尾阶段要求学生就“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列举了总理在军事、外交、政治、关心民生关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光辉事迹,用富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以及向总理学习的决心。

2.联想渗透法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离不开联想,联想能反映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开阔的教育环境。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美和对美的喜爱、追求的文章,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笔者试图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美”这一人类永恒的追求,引导和启发学生联想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对春的描绘,学生列举了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歌作为例证。如此一来,就让学生在联想中感受到来自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和人类社会中的“美”。

3.渲染渗透法

于漪老师说得好:“教师要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来感悟教材文本中的真实感情,然后将其传达给学生。杜甫的诗歌《春望》中包含着诗人沉重的感情,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了诗歌中的意向、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之后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杜甫在春天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然后用自己的感受将诗歌一字一顿地朗读出来,学生逐渐进入了杜甫的感情和视野中,对诗人的“沉郁顿挫”和“忧国忧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注:本文系“高中语文课堂中道德教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研究论文。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德育教材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