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婕
摘 要:新课标中对于历史学科的性质明确规定,不仅要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到历史文化知识,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发展。但是在当前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只重视教授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忽略对于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教育的问题。通过对当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策略,旨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程改革计划中要求,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根据历史课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知识的特点可知,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简简单单地靠讲解而完成的,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让学生做到在适当的环境中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内心中完成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所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方向,达到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当前高中生人文精神现状
由于当今社会处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同时现代工业文明社会逐渐形成,导致传统观念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过于重视科技教育工作,没有对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高中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这其实严重影响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他们对于国家物质和精神文化财产知之甚少,缺乏现在人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影响了其文化情操的培养,特别是在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下,高中生人文素质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激发爱国情怀
各种学科知识都应该以人文精神为重要基础,人文精神就是人们结合社会实践和内心感受对于人生和整个社会的考量。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期的人们会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评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精神的熏陶。历史学科的重要目标就在于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其对民族的自信心。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高尚的人文主义精神数不胜数,伟大的民族精神给予了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不竭源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介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不能够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史实,学习历史知识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社会,找到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法。历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们通过对史实资料的学习和认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感受历史环境,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许多事情都能够在历史发展中找到根源,通过当今社会的先进科技,可以模拟历史发展情况,让一些抽象的史实变为具体的、生动形象的图文资料,让人能够在身心上有一个冲击效应,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同时能够牢记历史,发展壮大自己。
3.有效结合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更加清晰地理解知识。历史史实不能够重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所以,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中,同时也应该结合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时候,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20世纪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应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20世纪到现在重大理论成果的发展,让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标的实施是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想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发挥历史学科教育传承的特质,让学生在得到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下加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闫武伦.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3(10).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