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 梁冬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看学生的优秀程度与什么相关。这项调查首先设定了一系列指标,包括学习成绩、社交能力、道德意识等,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给学生打分,从而形成了一条优秀曲线。调查人员拿可能相关的因素形成的曲线和优秀曲线对比,发现学生是否优秀与家庭经济情况无关,与父母的学历无关,也与我们平时能想到的可能相关的因素相关性都不強。
最后的结果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会问“你小时候父母给你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父母是否经常给你读书,你在一旁有没有认真听”,并按照这个指标形成了一条曲线。调查发现它与优秀曲线非常相似,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小时候父母是否持续给孩子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非常相关。
这项调查中所说的朗读不是光指读故事,而是说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并且不能打断,即使听不懂也要听,就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
对孩子朗读实际上是和孩子说话的一种延伸,这种方式不仅是语言教育,而且超越了语言教育。听完以后马上发言叫对话,如果看法不一样还会当场质疑。朗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倾听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孩子不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不能去问,只能逼迫自己去想。现在想不通,待会儿仔细听,说不定就能听懂。今天想不通,明天再想。就这样反思和反省,从自己内部找答案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修炼。
接受了朗读教育的孩子和没有接受朗读教育的孩子之间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前者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后者很有可能不会。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做随意、机械的反应是最重要的素质之一。领导者应该不断吸纳各种信息,把大量信息存储在脑子里,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后才给出反应。从小没有接受过倾听教育,习惯了对话式教育和吵架式教育的孩子在这方面会有所欠缺。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和他们聊天时,你的话才说到一半,他就打断你,然后滔滔不绝地提出他的想法。表面上看这个人反应很快,其实他每次说的都很肤浅。要是在谈判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你可以轻而易举地制服他。
在企业中,最怕的就是老板没说完,员工就有很多反应,有的说这个做得不对,有的马上辩解说不是自己的问题,有的赶紧说这件事情和自己没关系。领导站在上面往下看,十分清楚哪些人将来可以培养成接班人,哪些人需要有计划地清理出团队。
(摘自《欢喜》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