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是如何做一个凶猛的轻公司的?徐峥是如何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就产生10亿级票房的?
徐峥最猛的动作是电影《港囧》,票房的一路飘红不断刷新纪录,上映第10天就用12.8亿元的天文数字,破了前作《泰囧》12.67亿的票房纪录,并成功甩开同期上映的《解救吾先生》、《夏洛特烦恼》一大截,朝着20亿的票房态势绝尘而去,连带着片子里的广告植入都变成了谈资。
最近,《港囧》幕后的几方资本势力相继曝光,徐峥的热度就更火了。比如说,不少人之前都知道徐峥以1.5亿的价格把47.5%的票房净收益权卖给了香港的21控股,以为这就是徐峥能挣到的钱的极限。但这次新闻一出来之后,大伙儿才恍然大悟:原来徐峥还花了1 .75亿元买下了21控股的4.38亿股。也就是说,徐峥相当于把自家的作品賣给了自家的公司。而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无论作品是否卖座,徐峥都相当于是稳赚不赔。这一奇招让人想不服都不行。
消息一出,不少人看待徐峥的目光立马变了。娱乐媒体在照常封徐峥为票房冠军之外还加上了不少诸如资本家一类的头衔,财经媒体已经悄悄地估算出了徐峥在这一战之后的身价:20亿。也就是说,现在要买下徐峥起码也得是这个数。
这个数字还是挺叫人百感交集的。据说,去年国内拿出一份导演价值排行榜,姜文第一,冯小刚宁浩分列第二第三。今年,徐峥进入前三几乎是毫无悬念。多少导演两三部作品还够不上徐峥一部《泰囧》问鼎票房冠军,连姜文票房口碑双赢的《让子弹飞》也不过6亿多,跟徐峥单部作品比起来都差了两倍的距离。
有很多学导演的、做导演的人就不服气了,凭什么半路出家的能比得过科班呐?
破坏性之刀:痛点大师
我是最早给徐峥贴上产品经理标签的,这身份连徐峥本人都认领了,这一次踏踏实实走互联网营销思维的《港囧》,让不少人见识到徐峥在导演身份之外的另一重本事。他自己也说,“我认为一部电影制作完成后,它并没有完全的完成,它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需要在电影院完成的。”
听听,这是多标准的产品经理思路。
《港囧》这部片子,是全明星阵容没错,剧情也没到烂大街那么庸俗,但光凭一个中年loser浪子回头的故事就能拿到15亿票房?别逗了。
这时就得看徐峥这位产品经理的真本事了。
换个角度看,我认为徐峥不是喜剧大师,而是痛点大师。
痛点大师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擅长抓住用户最痛的需求点。
用户痛点这玩意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这也是创业的必修课,如何跟徐峥学习挖痛点?
徐峥有3个狠招:
1、把一点做到极致:编剧
徐峥的公司叫真乐道,现在只有20多人,未来的极限是30人。徐峥想做一家轻资产的公司,主要负责编剧,其他能外包的就外包。
徐峥公司里面,员工最多的就是编剧。一个轻公司,却能撬动十几亿的票房,就是靠一个理念:把一个单点做到极致。这个单点,就是产品力。
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编剧。让徐峥真正火起来的是《春光灿烂猪八戒》,这个角色,还是徐峥自己带资入组的。后来,《李卫当官》、《疯狂的石头》,他都有个人出资参与。徐峥眼光很毒,因为很喜欢《疯狂的石头》剧本,徐峥自己掏钱只为客串个角色。
徐峥认为,不论担任导演还是监制,剧本创作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从开始策划到剧本定稿,《港囧》的剧本创作周期长达18个月,编剧会议的录音大概有上百小时,会议记录至少也有十几万字。
2、眼中有用户
徐峥在做话剧演员时,有个段子,每天晚上七点钟演出,他常常早到,泡在售票处“票房”,观察那些伸手递钱来买票,来看戏的人。这也是一种洞察观众心理的途径。
后来,徐峥也顺利找到了他的电影可以直接出口的对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屌丝。
现在想起来2013年贺岁档横空出世的《泰囧》,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徐峥的这一战略用得有多成功。这部片子完美地抓住了贺岁档人们就想看部喜剧的心理,还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屌丝逆袭的结局,几乎是顺理成章地把徐峥和他的团队送上了10亿票房俱乐部的宝座。
而徐峥本人对喜剧其实一直是心有芥蒂的。他某次近乎是自暴自弃地说,主流喜剧就得俗,俗了才有人看。
徐峥对自己的目标用户研究的挺多,85、90后活跃度是最高的,通过互联网购票,形成数据,然后还写影片、刷话题,所以容易被注意到。但是徐峥最想搞定的用户,不是小鲜肉们,而是85前、70后。
3、喜新厌旧
用户都是水性杨花,喜新厌旧的,为了搞定他们,就要不断创新。在经历了原始的用户积累之后,徐峥将目光投向了青春片。
内地近年来真正意义上的青春片不少,但认真瞄准怀旧的没几个。大部分导演走的都是小鲜肉+堕胎的剧情路线。
所以《港囧》就讲了这么一个混杂着校园、初恋和现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俗套,但是很戳观众的痛点。想想看,现实里有多少中年男人不每天抱怨家中河东狮吼式的黄脸婆?有多少屌丝面对女神男神张不开嘴?光凭这一点,《港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然后针对痛点,徐峥展开了更极致的挖掘。得陇望蜀是人性的劣根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矛盾一直存在。徐峥干脆把这矛盾感进一步激化,老婆是小燕子、初恋是T台名模,换你你选谁?一旦认真了,徐峥又把另一半给赢了回来。
不过,徐峥是合格的产品经理我们承认,但《港囧》产品质量和营销上的不对等,难保就不会成为日后产品营销时的短板。
营销当然比不上产品,这是没错的。而在《港囧》这儿,15亿的票房被唱衰也是因为产品本身有点问题。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一姑娘大声告诉我,我都觉得《港囧》的票房在作假。问原因,她对《港囧》想要表达东西之多,和剧中时刻表露出的屌丝大男子主义表示十分不耐烦。
不过,徐峥这次有点用力过猛,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给观众尽可能地呈现了他心目中的喜剧。《港囧》的营销很生猛,但产品是一盘大杂烩,大家记住的是耳熟能详的香港金曲串烧。结果评价两极分化,追忆初恋的认为这是一部搞笑片,来影院想好好乐一乐的把这当成了怀旧片。
影评人干脆就放弃徐峥了,说这是看过最成功的一部香港旅游宣传片,最失败的一部喜剧电影。
徐峥这个痛点高手还能否持续生产爆品,最拷问他的是持续创新能力。
毕竟运气再好,不可能好一辈子。
摘编自公众微信号:金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