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说说两个旅途的小插曲。
其一:渡轮上
在哈尔滨,乘搭渡轮到太阳岛去玩。
夏天燥热的阳光像是鸟儿的尖喙,一下一下地啄得我皮肤隐隐生疼。
坐在离我不远的船舷处,有一对夫妻,带着十来岁的儿子出游。
当无可抵挡的阳光由鸟喙化成乱箭射入船舱时,父亲急巴巴地摘下头上的帽子,挡在儿子红润的脸庞前。儿子原就已妥妥帖帖地戴了一顶鸭舌帽,此刻,猖獗的阳光就在这两顶帽子外边毫无作为地徘徊着。孩子的脸,舒舒服服地浸在一片灰蒙蒙的阴凉里。
父亲的脸,赤裸裸地暴露在酷热的阳光内,任由那尖尖的鸟喙无情地啄着、啄着,可是,脸上慈和的笑意,却像是失去方向的水,在五官间恣意地流来流去。母亲呢,无微不至地从皮包里取出一把扇子,为儿子扇风。她的手,毫不间歇地挥着、扇着,绕来缠去的“人造风”,无声地倾诉着千年不死的爱。手,酸了、累了,可是,她的脸却像加入了过多酵母的面团,被膨胀的笑意弄得失去了形状。
全程如此。
让我觉得心寒的,是那孩子脸上的表情。
那是一种全无表情的表情。
那是一种把一切视作“理所当然”的表情。
没有感动,遑论感恩。
父母滴水不漏地为他挡住了阳光,阳光照不着他的脸,阳光也照不进他的心。
他的心,是一片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冰冷。
是一片贫瘠的荒地。
其二:餐馆里
这家快餐店,坐落于长春闹市那条富足的大街上,车辆和人潮,都川流不息。
才一坐下,我便注意到座位斜对面那三口之家。
孩子,约莫六七岁,一圈又一圈的脂肪形成了他重重叠叠的下巴,而身上团团簇簇的肉则使他看起来像是一枚熟得快要爆裂的浆果。他大模大样地坐在父母中间, 桌子上面,放着一大盒亮晃晃的炸鸡、一大包金闪闪的薯条。他在喝汽水,他的父亲手里拿着一只肥大的鸡腿,而他的母亲呢,则以叉子叉着薯条;两个人,都处于“备战状态”。当小胖子的杯沿从嘴边移开时,父亲立刻将鸡腿送到他嘴边,他咬,咬得满嘴油腻、咬得理直气壮;接着,母亲把薯条轻轻地塞进他嘴里,他吞,吞得如狼似虎、吞得顺理成章。
我看得瞠目结舌。
终于明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那两句老话,全然不是夸张之言!
父母欠缺理性的溺爱,使小胖子拥有了一双形同虚设的手。
他的胃囊,永远是饱的,但是,他的脑子,却永远处在饥饿的状态中。
曾在中国脍炙人口的杂志《意林》里读过一则微型小说(作者不详),只有寥寥百余字,但却蕴含着令人深思的绵长韵味,过目难忘。
引述如下:“那年,他考上了高中,他爸把猪卖了。那年他考上了大学,他爸把牛卖了。那年,他恋爱了,他爸去卖了好多次血。那年,他毕业了,丈母娘说:买房子结婚或分手。还是那年,他爸爸走路摔倒了,被好心人送去医院,然后,他有钱结婚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仅仅给予孩子“取”的教育而不曾教会他“予”的哲学,他内心的那块荒地,绝对长不出可以让大家分享的甜美果子;反之,源源不绝地在他心中冒出来的,将是处处算计人的荆棘,扎手又扎心的尖刺寒光闪闪,令人生畏。
对于这类人来说“利他”和“反哺”,将永永远远是陌生的名词。
所以啊,家长千万、千万不要以为家庭教育仅仅只是囿限于家庭之内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蜜罐中泡大的,享受着层层包裹的爱,却不会爱人,久而久之,幼稚的心灵园地一片荒芜,只能生长出扎手又扎心的荆棘。不会爱他人的孩子,或许根本不懂爱的真谛。在他那里,习惯于一味地接受他人的爱,被爱简直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他得来全不费工夫,因而就不会珍惜爱,理解爱,付出爱。从来不缺少被众星捧月般疼爱的孩子,唯独缺少的是会“利他”和“反哺”。这才是一切教育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文题延伸】教育从 做起;拒绝心灵的荒芜;反哺的启示……(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