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产音乐,我只是赛事数据的搬运工

2015-07-06 04:19佚名
意林绘阅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墨菲气场音乐家

佚名

音乐家们为了获取创作素材干出过很多令人无法直视的事情。

比如,一位叫加巴斯·阿格内里的巴西音乐家曾经发现,停在电线上的鸟的站位和音乐韵律的乐谱相似。然后他就把鸟儿的准确位置作为音符写了一首曲子,上传到网上。居然还挺好听。网友评论说:“就喜欢这种自然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拜托,这根本就不算最极品。

2002年,两位疯狂的旧金山音乐家从“政客的演讲”中获得了灵感,他们将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关于伊拉克局势的一番解释,谱写成了古典风格的曲子,还制成了CD公开发售。音乐家布莱恩特·江表示:“我们在歌里展示了政客正试图推销一场不被看好的战争。”

“古典音乐+政治”,这样的“跨界创作”才有诗意是不是?相比起来,那些动不动就要去印度来一段“灵修之旅”、倾听昆虫乱叫来获取灵感和素材的音乐家,格调急需提升。

所以这次居然是音乐+体育+科技?

好在詹姆斯·墨菲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曾是纽约一支舞曲乐队LCD Sound system的主创。而LCD Sound system是一支神奇的乐队,在音乐创作、人声与器乐录制以及合成制作上由且仅由詹姆斯·墨菲一个人参与;到了现场演出时,才会突然变出一支完整的乐队……

也许是由于“一人分饰多角”的音乐经历,墨菲习惯于将一首乐曲分解开来看待。他知道一首完整的乐曲实际上由无数的音色组合而成。

然后詹姆斯·墨菲意识到,任何比賽的细节都能转化成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点。比如美国网球公开赛就有无数“比分、正手得分、破发点转换率”等数据。而这些数据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就能用以准确描述一场精彩的比赛——也可以是一首歌?

于是,乘着美网如火如荼之际,墨菲和IBM的工程师一起创造了一种自定义音乐的算法,借助IBM的云服务。将不同的网球比赛数据用音乐实时表达。“哥是要去创造近400个小时的音乐啦,”墨菲解释说,“但哥才不会干坐在这里写上400个小时。哥设置了一台机器来做这件事情。”

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音乐家不生产音乐,他只是赛事现场数据的音乐搬运工。

而出于音乐家特有的敏感,墨菲更体察到一场比赛除了比分和球员状态等常规因素以外,更有自己独特的“气场”。这种气场经常由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外部因素组成:比如观众的反应、场地状况和当日的风力、湿度等。墨菲把这些因素也加入了音乐,使得每场比赛都有自己独特的数字足迹。

墨菲把其中的14支音轨混音成较短的乐曲。符合一首歌曲的常规长度。并把它们编辑成了一张完整的专辑。这些歌曲轻盈欢快,“一听就是网球的节奏”。

有人评论说,现在科技和大数据也许可以取代药物和印度之旅之类的那些“艺术家传统”,成为他们打破自身局限的一种新探索。也许音乐家终于可以放过电线杆上的鸟儿了。

猜你喜欢
墨菲气场音乐家
你找的是哪个墨菲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黎笑:用创新引领增长,用专注稳步前行
气场
哪个墨菲
姚铜(音乐家)
《无处不在的墨菲定律》
于丹: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