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西部干旱片区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2015-07-06 02:37曹威威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路径研究

曹威威

摘 要:海南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荒漠化地区,也是海南省贫困人口最多、扶贫任务最重、扶贫难度最大的片区。基于海南西部干旱片区扶贫开发的现状及贫困原因总结,从区域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分析其所具有的优势条件,以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产业优化四个方面为突破口,提出西部干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

关键词:海南西部干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09-02

一、区域背景

海南岛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大,呈东多西少的趋势[1]。东部地区降水量大,形成海南的多雨中心,其中万宁是海南降水量最多的市县,而西部地区降水量小,不足900mm,比东部地区少1 100mm左右,比中部地区少600mm,是海南降水量最小的地区[2]。东方与万宁纬度位置接近,而降水量仅及后者的一半。与降水量的状况相反,西部地区的气温却高于同纬度的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3]。气温是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高温使水分蒸发加快,因此西部地区蒸发量大于其他地区。 海南西部的蒸发量在2 500 mm以上,远大于纬度接近的琼中、琼海的蒸发量,是其蒸发量的142.32%。海南西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不匹配,使气候干燥,干燥度也远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东方干燥度几乎是琼中的3倍。从时间上看,海南西部一年中有10个月都是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即有10个月属于干旱状态。由于大部分降水被蒸发殆尽,使西部地区干旱严重,缺水成为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面临的重大问题。水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着水稻的生长,是造成该地区低产田比重大的主要原因 [4]。

二、区域扶贫开发现状

(一)扶贫工作现状

近年来,海南省西部各市、县扎实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亿多元,用于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实施整村推进,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是强化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覆盖范围内的贫困农户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贫困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加强技术培训,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扶贫与扶智并重,实施“雨露计划”,推进扶贫培训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五是坚持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合力不断增强,推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各种社会扶贫资金总计达1亿多元。

(二)贫困人口及贫困乡镇

西部地区总人口336.4万人,少数民族49.4万人,农业人口227.6万人,占西部地区人口总数的63%,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0%,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35.6万人。按海南省扶贫标准计算,西部地区贫困人口34.3万人,占片区总人口的10%,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6%,是海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其中,澄迈县贫困人口29 818人,占西部地区的8.7%;临高县94 967人,占27.7%;儋州市75 298人,占21.9%;昌江县29 164人,占8.5%;东方市54 717人,占15.9%;乐东县59 174人,占17.2%。

三、西部区域主要贫困原因分析

(一)观念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之所以一直缓慢,根本原因在于观念落后。由于经济落后,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制约,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成为脱贫致富的严重障碍。低素质人口和力量薄弱的科技队伍,是当前制约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贫困户往往缺乏专业生产技术,自我学习能力弱,造成谋生技能和经济来源渠道单一,遇到困难时期容易致贫返贫。

(二)生产化程度低,产业扶贫带动乏力

西部绝大部分贫困乡镇分布在山地丘陵区,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生产与管理技术落后,尚未形成带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较困难。特别是工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税利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系列,能发挥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极少,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农业的商品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水平也不能迅速提高,是制约西部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对西部贫困基础设施的投入非常有限,西部贫困地区投资规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贫困村还没有真正解决行路难、看病难、饮用水难和灌溉难等问题,贫困群众住房困难突出,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同时,规划区域由于气候和地质原因,干旱缺水现象严重。水利工程建设滞后,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突出。

四、海南西部干旱片区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海南西部不仅有原始森林、优质温泉、奇峰石林、天然溶洞、胶林神韵、水库湖泊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还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在西部滨海旅游资源中,临高的马袅湾、后水湾,龙门激浪风景区、排浦湾,昌江的棋子湾,乐东的龙腾湾、龙栖湾、龙沐湾等都具有相当大的开发价值。西部集中了海南主要的森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以及山体酷似毛泽东的毛公山等。

(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

海南西部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有儋州调声、海南军歌、临高木偶戏、黎族“三月三”风情及黎族树皮衣、制陶、泥条盘筑法原始制陶技术、钻木取火、树皮布、传统棉纺织工艺、服饰制作等传统民族工艺;民间剪纸、民间花灯、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等。其中哩哩美和儋州调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儋州故城和东坡书院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产业基础良好

海南西部富铁矿储量占国内71%、品位居全国第一的石碌铁矿,还有乐东金矿等现代矿产资源。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澄迈香蕉粉加工厂、乐东水产品加工厂、东方果品碎片厂、昌江芒果加工厂等落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乐东的香蕉、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东方菊花生产基地,澄迈的福橙、日本地瓜生产基地,临高的水稻制种、渔业生产基地,昌江的芒果、香水菠萝生产基地,儋州生猪生产及甘蔗生产基地等,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仍有较大空间。耕地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2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3%,人均耕地面积1.4亩,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亩。其中水旱田130.2万亩,旱地153.2万亩,分别占全省37.5%和49.4%。西部市县海岸线长,港湾众多,有141万亩海域可供养殖利用,其中发展深水网箱养殖面积有30.7万亩,适合底播养殖有44.9万亩,可利用滩涂12.6万亩,内陆也有14.5万亩山塘水库适宜发展淡水精养,渔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五、西部干旱片区扶贫开发路径

(一)统筹兼顾,分区发展

根据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及资源环境,将西部片区划分为三个区:(1)重点建设区,主要包括县城、镇区、产业园区以及高速和铁路沿线开发区和重点项目区。充分利用较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条件,集聚资源、人才、资金、产业等有利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2)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低山丘陵地区和农村居住区。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水利和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3)生态保育区,主要包括森林和各级各类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保护区域,靠近海南省中部生态核心区,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种养殖业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二)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提升区域空间发展结构

拓展区域功能,促进人口与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镇空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人口集聚能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发展环境

加强整个西部片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加强西部地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改善旱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从大区域上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实现户户通电、城乡用电同价。加强西部地区通信网络建设,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推进城乡“三网融合”工程。推进城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工程,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扶贫功能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扶贫功能,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区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基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适应地方生态的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建设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种业、橡胶等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经济,致力打造蓝色“聚宝盆”。巩固发展近海捕捞、海水养殖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鼓励渔民开展深海网箱养殖,推广海水养殖优良品种。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构建西部新型工业产业集群,按照点状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林纸一体化、矿产资源加工等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王胜,吴坤悌,陈明.1961年以来海南岛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广西气象,2006,(1):24-27.

[2] 车秀芬,李伟光,陈汇林,等.标准化降水指标在海南西部地区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

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2008.

[3] 高素华,黄增明,张统钦,等.海南岛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

[4] 李香,赵志忠,李鹏山.海南岛西部干旱区乐东县水稻生产潜力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78-8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路径研究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