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水 王崇斌
“四环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展示—检测”,模式以开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形式,自主学习贯穿教学的始终。而讨论是四环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以学生自我发展、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学习形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小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只充当了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然而在“四环节”教学中,教师如果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看重自身的主导性,就会使讨论陷入混乱的局面,课堂上看似热闹,实质是浮光掠影,收效甚微。有时教师过早地参与讨论,又会弄巧成拙。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最佳状态呢?笔者认为应该克服以下几点误区。
误区一:袖手旁观,“桃子”遥不可及
“四环节”教学中,知识不能是简单地给予,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自行悟出文本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教师在抛出问题后,不参与或参与不深入,那么看似放手让学生讨论,却得不到良好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挑山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挑山工的辛苦劳动,这样设疑: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吗?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画画,之后,教师就忙着交流,这样学生即便摘到桃子也是不够成熟的桃子,甚至根本摘不到桃子。
应对之策:
师: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你能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吗?(学生各自在纸上画,2分钟后,教师走到一小组旁)
师:请各位小朋友来看看,他们画得对不对?
生(评1):不对,路线是折尺形,但要登七八级台阶。他只登了一级就转身了。
生(评2):基本同上。
生(评3):对,路线是折尺形,登上七八级台阶才转过身。
师:读课文内容,再看看图。(学生读文,图文对照)
生:不对,应当从左侧画起,因为是从台阶左侧起步,而他却从右侧画起。(教师离开,到另一小组旁边)
组织学生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是常见的,但这位教师注意把个体自学与集体互学密切配合起来。同时还能把握时机,先让学生独立画,再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并组织组员当“裁判”,据文评画。把画图的过程,变成不只是学生个别自主读书的过程,而是培养小组学生自主读书、讨论鉴别的过程和集体互助学习的过程。
误区二:操之过急,“桃子”唾手可得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讨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乌鸦喝水为题?”“课文写乌鸦怎么喝到水的?”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让学生讨论时,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科学的。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能力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思维形成了惰性,失去主动性。
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情况,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讨论,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误区三:贸然行事,挫伤“摘桃”自信
“四环节”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参与讨论的“度”,如果贸然行事,有时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时,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教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演,小组内学生讨论得比较热闹,还不时传出笑声。这时学生的激情已被激发,智慧的火花已经点燃,可这位教师却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打断了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与教师存在着思维的隔膜,组内大多数学生不说了,这样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使即将成熟的“桃子”变得苦涩起来。
应对之策:
教学中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自制头饰、道具,进行儿歌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教师始终当作观众,全由学生自己把握,可能表演中还有点小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就行。这样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构成的。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度”,既不能实行“放羊式”的袖手旁观式讨论,也不能实行“灌输式”操之过急的讨论方式。“学生自学越多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绝不是教学改革、评定优秀课的标尺,否则会陷入教学改革的误区。其实,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激励。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来就希望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这种学与教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课堂上,要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椅背桌凳间找到那一抹绿,让学生摘到新鲜可口的“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