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穷 虚静以待

2015-07-05 01:14李明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楚地

摘 要:屈原作品中体现着道家“虚无”“无为”等思想观念。屈原出生和成长的楚国有着深厚的道家思想根源,他本身壮志难酬的愤懑需要借助道家思想来表达和抒发。在他的《离骚》《远游》等文学作品中的确体现出了道家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楚地 愤懑 思想及手法

一、屈原的道家思想

屈原是楚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屈原在国家行政机构担任重要的职责,那么他的政治实施必然要有一定的指导思想。从屈原留下的作品来看,他有着极其浓郁的法家、儒家、名家等思想。但是,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事以及艺术创作,这就是道家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对“道”这一理论的继承和阐释。《远游》篇明确地阐释“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老子《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这一主旨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譹?訛在老子的观念中,“道”是超越一切的,它无始无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現的是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是在这万物之中。所以它是一切,而一切就是“道”。屈原所说的“道”与老子所阐释的“道”含义相通。它可以很小,小到不能再去分解,它也可以很大,大到没有边界。

除此以外,屈原《远游》篇还有对道家“虚无”“无为”等概念的理解。“漠虚静以恬愉兮,淡无为而自得……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 “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这两句很明显就是对道家思想的具体表述。“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屈原这里讲“虚以待之兮”就是说要虚静以等待,凡是要无为而后得。思想精髓是一致的。

二、屈原形成道家思想的条件

(一)地理环境

首先,楚国在长江、汉水一带,地域广袤,物产丰富。由于距离中原比较遥远,所以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相当程度上的差异。但是,楚国祖先一般源自中原,所以两地之间也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其相似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上。其礼乐文化大部分是脱胎于中原文化的。但由于相对中原来说,楚地江湖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当地人民对自然事物就表现得格外谦卑。在习俗文化上,楚国明显地表现出“信巫鬼,重淫祀”的思想。这种对神鬼的敬畏,使得当地颇具浪漫色彩。这种地理条件是孕育和产生道家思想的重要前提。

其次,楚地道家思想浓郁。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战国时期,道家的集大成者庄子,出生于蒙地。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蒙是楚地,即今安徽蒙城,庄子是楚国人。

老子与庄子被后世并称老庄。他们是道家的创始者和继承者。道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均生于楚地,可见,楚地道家思想渊源之深厚。屈原出生并成长于楚国这片土壤,并且,他的家族为楚国昭、屈、景三大贵族之一,他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道家文化的熏陶。

从老子与庄子的作品来看,其飘逸绵邈的艺术特征直接被屈原所继承。尤其是庄子《逍遥游》的艺术创作,对屈原《离骚》《远游》等作品影响深远。庄子《逍遥游》常常采用幻想的方式超越时空局限以及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屈原《离骚》中,主人公的上下求索、远逝都深深地带有楚地飘逸、深邃的特点。另外,屈原《远游》一篇更是融合了道家典型思想。其中“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为而自得”正是对自身壮志未酬之惆怅的排遣。

(二)自身需要

庄子和老子都有许多关于社会政治的激愤感慨。但是较之老子积极问世的政治态度来说,庄子思想体现的政治哲学多为超脱的形而上学。究其原因,主要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庄子生活的时代为战国时期。“那是一个天崩地坼,‘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存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寂静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地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地扩大,财富、享受、欲望在不断积累和增加,赤裸裸的剥削、掠夺、压迫日益剧烈。‘无耻者富,多信着显,贪婪无耻,狡黠自私,阴险毒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怵目惊心,从未曾有。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譺?訛这段话充分描写了当时战国时期的历史状况。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社会动荡与转型较之庄子时期更为深刻,当时楚国处于衰落时期,这种社会的动荡,国家内部权势的相互斗争给屈原内心带来极大的冲击。“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譻?訛

屈原在政治执行中屡次受到挫折。“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譼?訛“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譽?訛屈原《远游》篇中有:“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沈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营营而至曙。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这样一段话。《离骚》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攘兮,又申之以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样一段话。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屈原壮志难酬,内心苦闷的心理状态。楚平王死后,楚顷襄王即位,令尹子兰屡次进谗言短屈原,君主愈加疏远屈原,两次将其流放。屈原一腔爱国壮志,因受小人诬陷,无法得到施展。政治上自己的理想难以抒发,作者自然转向以另外的形式表达,那么最可行和最有效的客观载体即是文学。而思想实质与艺术手法上,道家庄子提供的典范与屈原当时所需所想一拍即合。

三、对《庄子》艺术手法上的发展

《庄子》“三言”以说理。“三言”分别是“寓言”“重言”“卮言”。其中,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这种创作方法同时表现了庄子成书过程中极尽夸张之能事。如《外物》中描述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作诱饵。同时描述了场面之浩大。夸张手法的运用,显而易见。又如《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冥有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着九万里。”气势宏大。这种手法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应用。“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而并驰;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譾?訛屈原多处引用了西方诸神如“西皇”等,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性。“邈邈”“鳳凰”“赤水”等意象和词语的运用更是渲染了一个极其宏大宽阔的空间。带有极大的道家“虚无”感。

?譹?訛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3页。

?譺?訛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86—187页。

?譻?訛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

?譼?訛?譽?訛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第325页,第326页。

?譾?訛 聂石樵:《楚辞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参考文献:

[1] 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汤炳正,汤旭波.楚辞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 胡远.庄子诠诂[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

[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6] 王力.古代汉语(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 陈鼓应.庄子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李明泽,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楚地
陈潭秋
成语名场面
骚体诗
楚地玉覆面的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太白湖畔
小船儿的第一次离乡
我一直在赵国
乡愁
浅谈楚地对屈原作品的影响
楚地西汉墓陪葬木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