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
【摘要】 思考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能力. 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思考力又称为思维力,较强的思维力是学生习得知识、开发智力、科学创新的重要战斗力,思维能力的强弱严重影响着问题解决的质效. 通过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学生思维力低下,缺乏思维的动力和活力,思维低效甚至无效,多以机械思维和惯性思维为主,思维缺乏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度性.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要用问题点燃思维,用材料催化思维,用语言助推思维,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的战斗力.
【关键词】 数学思维力;问题;材料;语言
思考力又叫做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能力. 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较强的思维力是学生习得知识、开发智力、科学创新的重要战斗力,数学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强弱严重影响着问题解决的质效. 通过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学生思维力低下,缺乏思维的动力和活力,思维低效甚至无效,多以机械思维和惯性思维为主,思维缺乏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度性. 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战斗力.
一、让问题成为思维的导火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 有了问题才会有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我们要让问题成为思维的导火索,关注问题的生成、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再生成,使思维与问题永相伴.
问题的质量自然成了思维力的影响要素,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预设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思考性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中,我在情境中出示了例题:学校新买来380根跳绳,每班分30根,可以分给多少个班,还剩多少根?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由于有了前一堂课的基础,因而很快列竖式计算出得数. 但是我并未感到特别高兴,而是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 竖式中的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2. 竖式中的30和60各表示什么意思?我重新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弄清楚商中的1表示每班分30根跳绳,首先可以分给10个班,也就是1个十,所以把1写在十位上;第一次分给10个班,分掉了30 × 10 =300(根),所以竖式中的30表示30个十,即300;竖式中的 60表示第一次分完后剩下的绳子还可以分给2个班,即30 × 2 = 60(根),分了两次后还剩20根. 随着思维的跟进,学生对分绳子的步骤和情况有了清晰的思考,终于对算理有了明確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激发思考,促进思维的火药,勇于质疑则是点燃思维火药的火种,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批判的意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学生对于一切数学问题要抱着质疑的态度,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利用不同的策略,通过不同的探究路径,自己去猜想、验证,找到问题的答案.
在启发性、思考性问题的导引下,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用问题点燃思维,让思维与问题互相推进,以高质量的问题提升思维力.
二、让材料成为思维的催化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维离不开对物质的感知,数学思维以物质材料为依托和支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物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让材料刺激学生感官,成为思维的催化剂.
数学材料包含了实物器材和辅助材料,实物器材主要包括教具、学具等实物、模型,辅助材料包含图形、图表、记录单等,辅助材料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来展示. 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需要来设计和提供材料.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千克和克》时,我考虑到“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必须借助一定的实物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结构性的材料:标准质量的食品和一些非标准质量的实物,如1千克的糖果、饮料,500克的食盐、红糖,还有鸡蛋、苹果、西瓜、橡皮、硬币等,另外还给学生准备了托盘天平,让他们用以称量验证. 我组织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材料看一看、猜一猜,在观察中思考,接着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在实际操作活动中验证猜想,体验感悟,学生们在亲自实践中比较、调整思考,将思维一步步完善、严谨. 在有了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初步建立了1千克和1克的概念,接着,我让学生对一些非标准的实物开展猜测和称量,并组织进行两种单位间的转化,学生们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和经验,展开丰富想象和推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得以提高.
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数学材料,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用材料,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进行观察物体、容量单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效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我们更要精心设计材料,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提供依托. 数学材料的设计和投放还要考虑到材料的数量性、结构性和开放性,使感知与思维统一,以感知促进思维.
三、让语言成为思维的助推器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对话”. 语言是思想的武器,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通过语言的表达进行间接和概括性的描述. 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语言中提升思维力,让语言成为思维的助推器.
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小学生以有声的外部语言为主,在大声说话中展示思维进程与思维结果,但是它只是思维的初级阶段,而内部语言是思维成熟的标志,我们在关注学生外部语言的基础上更要关注他们的内部语言. 语言的概括性和逻辑性是高品质思维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性和逻辑性,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时,我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后,让学生将探究过程以及发现互动交流,在进行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表达不到位,无法触及本质,有的学生说:“因为3角 = 30分,所以0.3元 = 0.30元”,有的学生说:“1分米 = 10厘米 = 100毫米”,有的学生说:“0.1米 = 0.10米 = 0.100米”,还有学生说:“我们发现有些小数末尾有0,有的小数末尾没有0”. 听到孩子们的回答就是无法抵达问题的核心,于是我加以引导:“每一组中的小数都相等吗?如果去掉每个小数末尾的0这些小数的大小还相等吗?如果在小数的末尾再添一些0呢?”“你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小数具有的这种性质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终于总结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在指导训练中,学生们通过一些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思维逐步具有逻辑性和概括性,语言组织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有些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语言表达零碎、凌乱、模糊,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概括性不够强,需要我们耐心引导和培养. 数学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因而,我们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时要着重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做到有序完整,有理有据.
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展示表述的机会,耐心倾听和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逐步提高语言能力,在丰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助升思维力.
爱迪生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让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享受生活乐趣,提升学习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孙富芝.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2).
[2]陈智芬. 巧用画图,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 新教师. 2014(12).
[3]孙学军.加强对比题组教学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J]. 小学教学参考.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