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互补、和谐发展、张扬个性

2015-07-05 15:12:26李莹莹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24期
关键词:目标探究活动

李莹莹

一、研究的缘起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作为新课标推行的“自主、探究、合作”三种学习模式之一,很自然随着课改的普遍推广进入了课堂.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无不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有“形”无“实”.

现象一:在听新教师周某数学公开课时,他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出现了冷场. 他灵机一动,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在听完课的自我描述中,他说他引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实际上这种小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象二:为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 在校教学研讨会上,学生就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讨论,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现象三:小组合作探究时,探究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旁听者;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探究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的内涵

关于合作学习的说法有很多,有各自的不同点,但有一些内容是共性的,即1. 强调共同目标,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合作. 2. 强调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只有依靠个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那种缺乏个体间配合和协作的共同工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3. 强调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同一性. 在合作中,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也获得实现,因此共同利益获得的同时就意味着个人的利益的满足.

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分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每组约2~6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老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分组活动为核心. 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 各分组成员都必须视分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应用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试将合作探究表述为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探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一般是由邻座4至6人组成,这是最常见的分组方式. 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 小组合作探究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与全班的探究进程同步.

1. 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引导小组探究学习

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提出、发生、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个人水平,以及教材特点选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平时的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变式探究、发散探究、扩展探究等多种形式.

精心选择一个好的问题,设置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热情,是增强学生探究学习效果的关键. 因而,教师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我借助“二十四点”的游戏,设计一种运算,使其在有理数范围内结果等于24. 这样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很积极地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探究,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也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方式,从而为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利于真正使探究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从而深化教学改革. 2. 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练习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理解同伴的描述,提高表达能力. 给学生提供宽松有益的活动空间进行数学活动,是提高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

例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我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小屋子”,然后问:第1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第2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对每个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逐渐找到正确的结论. 老师要提供给学生探究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促使他们眼、手、脑、口多种感官的合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总之,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探究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促进小组和谐发展,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猜你喜欢
目标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