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2015-07-05 22:53钟婉莹
关键词:改革路径心理健康高校

钟婉莹

【摘要】随着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压力的与日俱增,以及网络时代引发的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疏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指导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通过主观意识和教学管理两个层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现状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时有发生,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基本的心理调节能力,出现问题也得不到及时、专业、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作为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于促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识不到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被设置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应付的态度,任课教师多数情况下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重理论而轻实践,或者直接在网上找取相关材料向学生读一读就应付了事,能结合当下热点和实情讲授几个专题已属超额完成任务。为什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会走入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认为大学生心理有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对无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等于画蛇添足,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太大的普适性;第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融入到辅导员日常管理与谈话,针对性更强;第三,心理健康课程的讲课教师水平不一或者非专业人员,无法理论联系实践,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激发不了学习兴趣,课程自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不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由于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造成管理力度不一,且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呈现“ 四少”的困境。

(一)少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课程主要的教学形式,而课堂教学往往多以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为主,教师固守“传授 - 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重灌输轻体验、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使课堂的效果不够明显。

(二)少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部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缺乏规范式的管理,上课内容、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都是由各院系自行安排,考试形式也多以开放式进行,缺少统一的规范,使得各院系的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差异较大,效果不一。

(三)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心理老师承担,有的学校授课教师甚至非专业人员,因学生多、老师少,学生问题多样、老师研究方向单一等问题,很多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第一时间的发现和很好的解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此外,部分心理健康课程公共课教师同时还要承担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因此,在全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配备上就出现了短板。

(四)缺少良好的氛围。现今在师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课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从教的角度看,该课的教学内容多,遇到的问题多,变化大,备课难度大,教案连续使用效率低,影响了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从学的方面看,学生缺乏考核评比机制,教师也没有健全的考核途径,学生不重视,老师不上心,这无疑直接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听课率、参与率。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途径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能有效运用基本的心理知识达到正确认识自我、有效调节自我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与一个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从专业教师备课的角度出发,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和合适的行为模式是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改变以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传统模式,加大以个案分析、心理电影赏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应用性材料在授课中的比重,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喜爱度和接纳度。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方能引起学生共鸣,启发学生思考。当教师进行相关章节讲授时,若能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恋爱经历以及生理缺陷等学生熟悉的或相似的经历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引发学生内心认知冲突,消除学生疑惑,并能融会贯通, 帮助学生把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心理问题的自我修复中,必然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大量案例的积累,则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将学生主动来找解决心理问题和教师暗中关注个案相结合,积累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并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

(三)控制课堂教学人数。室内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场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必要课程环节的顺利开展,各开课高校除了确保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相对稳定,音响设备相对完好外,课堂教学人数也应适当控制。一次上课学生人数过多,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课堂秩序也无法有效的维持,互动式教学更难以实现,给学生一种随意性,形式主义的感觉,引起不了学生的重视。

(四)实现考核机制创新化。受多种条件的制约,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多采用论文写作或开卷考试的传统模式进行。其弊端在于考核内容偏向于对学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把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通过学习后的成长收获,尤其是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因此,各高校应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设定具体、统一的评分标准,细化评价指标,除了在传统的开卷考试中加大案例分析、情景再现等题型的分量,还要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教师除了将学生出勤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外,还应随时考量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以及课后的收获、反思。教师可通过随堂设置案例分析或情景再现,对学生心理调适技能的运用展开考察。课程最终成绩作为学分授予的标准,并与毕业要求挂钩,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

总之,高校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细化、规范化,才能使整个教学步骤正常化、常态化。与其他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拥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独特优势,它内容丰富、涉及广泛,问题贴近实际、接近生活,如恋爱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就业心理问题等均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给任课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巨大空间。相信各高校只要加强相关课程的教学管理,加紧课程建设,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素养,加大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会成为大学生们最喜爱、受益最大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2.徐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心理健康高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