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

2015-07-05 03:37朱呈辉
2015年35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朱呈辉

摘 要: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将给银行业绩带来负面影响。本研究重点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为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以我国有代表性的3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10家城市商业银行2007年—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别研究在政府利率和“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得出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与ROA正相关,存贷比、不良贷款率与ROA呈负相关,最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模型

目前,中国要实现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须将人民币利率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汇率问题、资本项目开放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国际资本完全开放,汇率就应该自由化,这必然要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以调节汇率。所以利率是金融市场适应开放形势的核心要素,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但银行是金融系统的核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何处理这些风险并实现效益的增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业如今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时间比较短,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进程非常缓慢。时间序列比较短,而银行比较多,所以本文运用stata12.0、面板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的研究范围为,2007年到2012年22家商业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研究在市场利率的情况向下,各变量对商业银行收益率的影响。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表述方式如下:

Yit=c+αi+γiXitβ+εit(1)

其中,Yit是被解释变量,(c+αi+γi)是截距项:c为常数项,αi衡量单位个体间的差异,γi衡量时间序列上的差异,X是解释变量,其中,i与t分别表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本文中,i=1,2,…22,t=2007,2005,…2012),β为k×1阶回归系数列向量,εit代表误差项。

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类,即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混合模型。

1.混合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和截面,α=β

2.固定效应模型假定: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εi t为误差项

(1)α是随机变量,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2)γi是随机变量,为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α、γi均为随机变量,为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

3.随机效应模型假设,对于任何个体,β固定,αi、γi、εit全部来自正态分布,互不相关,不存在混合自相关、时间自相关或截面自相关。

实证结果可知,商业银行盈利性与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同业拆借利率呈正相关,与资产配置能力、潜在风险城负相关。对此,本文分析如下。

第一,规模越大的银行,越有利于保持高收益率。总资产规模的庞大,对在利率市场化时期商业银行的收益率来说,必然是一大优势。资产规模庞大的银行有实力开设更多的营业网点,及设立更多的ATM自助受理机,这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受理更多业务,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手续费的来源,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创新程度越高,银行收益率越高。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因为对利率的管制,使银行存款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投资者从流动性、收益性及风险性角度考虑,从保险产品、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中,选择了比银行安全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自此,货币市场基金从1973一亿美元的总额,飙升到1977年的四十亿美元。这意味着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此,美国银行业开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欧洲美元、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SNOW)、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以逃避利率管制,扩大了资金来源,重新回笼资金。创新,是美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美国银行业的生命。对于我国目前情况,与美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存款利率受管制,股票市场的收益能力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吸收储户的存款,投向银行协议存款、货币市场基金,造成商业银行客户存款减少。所以各个银行不断推出新型理财产品,以市场化利率,满足客户理财需求。从美国经验知,商业银行可增加服务管理费用的收取,比如收取手续费、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银行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商业银行从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型。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若想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保持盈利性,应该扩大规模,争取更多市场份额;把握创新重点,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发展非利息收入,实现由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转变,业务由数量型向定价型的重点转移,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降低不良贷款率,减少安全隐患。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增加非利息收入,实现长久收益性

1.调整业务结构

目前手续费用及佣金收入内容为传统的支付结算等业务,该业务收益来源于数量上的自发性增长,是一种被动增长。应积极将重点转向理财咨询业务、投行业务等,变被动为主动。

2.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树立特色品牌、产品及业务,深入挖掘客户潜在价值,细分客户,提高交易额。现在利率市场化进行的关键时期,经营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发挥是银行继续生存的关键。

3.发展金融控股集团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开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

民营银行的成立,给现有商业银行形成的冲击将慢慢显现,大型小型银行都需通过创新占有市场,小型银行也可以通过被并购继续经营、获得规模优势。

二、灵活处理贷款,全方面提高流动性

参考国外经验,随着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级公司将更多地以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逐步减少银行贷款比例。这样一来,银行未来不得不将信贷给信用质量较低的贷款人发放。所以,在不良贷款率无法被有效减少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解决不良贷款,更有实际意义。本文参考美国经验,认为发展贷款交易业务,是商业银行的良策。

三、守住资产充足率,以安全性为前提

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银行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并主动调用“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發行次级债和可转换债,改善资本结构

这是国际上实现资本充足率的通行做法。可转债是金融创新工具,具有期权价值,银行可以使用它进行相继管理。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利润增长点

它的发展不需动用银行资产,这样分子扩大的同时,分母不变大。有一点需注意,《巴塞尔协议》将CAR定义为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而有些表外业务要按一定信用转换系数装换为相应的表内项目,所以我国对这类业务应予以控制,主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增加手续费收入等中间业务。

3.适当控制资产规模、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资产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和资本充足率非常相关。首先,应改变经营模式,注重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创新,寻找全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要维持资产规模的基础上不突破资本要求底线的有效办法是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证券投资等低风险权重资产业务;第三,降低不良贷款率,加强风险管理。(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模型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我国主要港口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市场化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利率衍生工具对我国上市银行绩效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我国商贸流通效率测算及演进影响因素研究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