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沈明
摘 要:中国与前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中国所继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进而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而前苏联只是革除当时眼前的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根除其政治、经济上的弊端。
关键词:中国;前苏联;政治经济;对比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国家发展时出现的弊端和困境。我国在建国伊始,有意识的去模仿和借鉴苏联经验模式,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依据本国国情对一些基本制度进行了创新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等。随着对社会主义深入探索,我们在社会主義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与此同时世界上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使得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经验总结审时度势、找准偏差,然后再步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轨道中来。前苏联方面,改革之初,前苏联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发展较快,显示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在发展之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权力过于集中,体制僵化,个人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批判使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一、经济改革方面对比
1.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及特点
中国的改革是从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实行公有制,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之一。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里开始的,首先实行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后来发展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提出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两次飞跃”的伟大构思: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提,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发展,所以农业问题关乎中国命脉,关乎中国的发展前途。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产业化经营,农民尝试以承包土地为股份组建各类合作社,农村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海城市及内陆城市逐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和国际科学技术,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前苏联经济改革及弊端
前苏联方面经济改革,几十年的改革探索并没有触及到旧的管理体制的根基,也就是说没有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没收了私人企业,使之成为国有企业(这一点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没收官僚阶级的资产使之成为国有资产还是很相像的),经过全盘集体化在农村建立起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但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应该是都没有触及到这种所有制的核心,仅仅是在管理形式上、分配方式和刺激生产积极性方面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例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通过了《所有制法》承认了所有制的多样性,各种形式的所有制都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必要的法律保护。所以,不难看出如果这些法律措施得到贯彻,前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得到重大的突破,(就如当时列宁逝世前已经为前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建立了合理的发展道路—新经济政策,但他的主张却被其继任者所背弃,权力过于集中,体制僵化,个人主义、官僚主义较为严重,逐步偏离了合理的发展道路,所以导致了苏联最终的剧变。)但这个在法律上仅仅只是强调各自所有制关系的平等,并没有明确提出公有制所要占主体地位。在九十年代初期,戈尔巴乔夫在西方的援助下,进行了激进的经济改革,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开始了全面的私有化,结果彻底的搞乱了前苏联的经济体制,加速了前苏联的灭亡。
二、政治改革方面对比
1.我国的经济改革特点及创新
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多个方面有国家权力划分、执政党建设和社会民主建设等方面。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依据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权建设理论,并借鉴自身的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与苏联政权建设经验,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以下就执政党建设和社会民主建设方面做出论述。我党历来重视党建工作,因为党建工作是同我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的成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社会民主方面,我们坚持把民主和法制密切结合起来,并且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和监督权也不断在扩大,相关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机会越来越多。
2.前苏联经济改革及弊端
前苏联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像我党那样通过对内改革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而是通过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修正形式,主张用渐近的 温和的来改良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暴力的 流血的革命来推翻旧制度)的模式来改造。所以,苏共在指导地位和意识形态方面就慢慢淡化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而且全面否定苏共的历史,抹黑列宁和批判斯大林,使得苏共在前苏联全国范围内的威信一落千丈,使广大的苏共党员对苏共失去了信心,也就加速了苏共党内分化其执政能力地位也就急速下降。随后,苏联的剧变也就随之而来了。
三、给予的启示
给予的启示:
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执政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保证。比如,我国的改革始终坚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且各级政府都要坚决的拥护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改革的特点和优势;反观苏联,他们的领导集体内部争权夺利,应该是说内斗不止,我认为他们各个时期都有一些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尤其是社会主义领袖人物、领导人物层面上我觉得应该是大忌的。
其次,还应该要有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我国在改革之初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断发展完善,于是就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对于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再看苏联,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就始终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期的思想是比较混乱的,大肆的批判否定斯大林,急于向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过渡等等,这一些都导致国家体制的僵化和使发展滞后,最后断送了苏共和苏联。(作者单位:湖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骆美玲.中国与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对比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2] 梅文彬.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若干问题.北京:《世界经济》1981年第9期.
[3] 史艳艳.列宁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
[4] 崔义中 王甫永.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比较.天津:《理论与现代化》1991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