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北小品的语言魅力

2015-07-05 15:38李华雪
大观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言生活

李华雪

摘要:小品是表演艺术更是一门语言艺术。近年来,小品在社会大众中受到了群众的热烈喜爱,以贴近生活的表演与其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观众呈现出丰富的舞台艺术。东北小品是东北地区民族文化整合的产物,其语言当中深刻的体现了其强烈的地域特色,及东北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本文对东北小品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东北地域文化以及东北小品语言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东北小品;语言;生活

一九八三年小品正式搬上春节联欢晚会,自此小品节目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不可或缺的节目参与到正式演出中。并且以其贴近生活、诙谐的表演形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受,也由此引领了各大舞台上小品表演的热潮。在小品演出热潮中,以赵本山、范伟、宋丹丹等优秀小品明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以演艺题材生活化、深度的表演形式成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表演之一。东北小品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持续喜爱,与东北小品中独具地域性特色的语言是区分不开的。

一、东北小品的语言文化

与南方十里不同音的方言不同,北方的方言具有强烈的一致性。东北方言做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使东北方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南方的群众也能轻易的听懂东北话。再加之东北话独具幽默感的语音特色,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每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人民最爱观看的节目。

东北小品做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以喜剧的精神与地域特色,符合大众审美的平凡的演绎方式,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春晚效应将东北小品带到了观众面前,2008年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白云黑土系列”争当火炬手,2009年央视春晚小品“不差钱”都与一年中的热门话题或社会现象有关,表现手段生活化,并且在小品演出后流出一些被观众接受的新词。东北小品以时代化的主题,以东北人特有的淳朴、豪爽的性格演绎,以贴近东北农村生活的风趣题材,加之歇后语、俗语的大量使用,在当代社会中给观众带来了轻松的快乐。

二、东北小品的语言特色

(一)原汁原味的东北方言

除了演员贴近生活的精彩表演与地域特色演出创作外,语言艺术也是东北小品受到观众青睐的重要因素。东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批汉人从内地移居东北,汉语逐渐在语言中占据优势,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东北话。因东北移民多以社会底层百姓为主,因而多了一些质朴、粗犷的气息。与此同时,东北语言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同一个语句,在语速、语气、语调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其不同的丰富情感。东北方言诙谐、俏皮,如“忽悠、噶哈、唠嗑、整事儿”等方言在小品舞台上的运用,使观众感受到东北小品的质朴。观众可以通过小品演员的生动表演,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最大限度的感受到东北小品的语言魅力。南方观众也能从小品的前后句語境中推敲出语言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也流行用东北小品中的语言相互打趣。

(二)丰富的语音特点

东北小品在语音上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东北方言在语音上平翘舌音不分,例如将诗(shi)念成私(si),吃(chi)念成呲(ci),常见的还有将声母r读成y,如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宋丹丹:“两颗洁白门牙去年也光荣(róng)下岗了”。其次,东北小品中语言声调与普通话大体相同,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但东北话和普通话在调值上还是存在细微区别。东北话普与普通话调值下降,除此以外还掺杂着一些不同的声调。如《卖拐》中范伟:“大姐你就别(biè)老跟着瞎搅和了行不行啊?”如此一来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

(三)生动形象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把某个含义,用一句话分成两个部份来表达,通常前一部分是隐喻或者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俏皮话也是歇后语中的一种。当前人们对歇后语通常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意义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俗语、成语等民间语言形式在东北小品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也使东北小品更通俗易懂、耐人寻味。例如:赵本山小品《拜年》中“耗子给猫当三陪——赚钱不要命”,“瞎么杵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等诙谐幽默的歇后语,再配上赵老蔫生动的农民形象,使东北小品更加生动传神。

(四)曲解词义产生笑点

曲解词义即利用汉语多义性特点,对词语作歪曲性的解释。东北小品中,在语言创作中多通过利用谐音等曲解词语的方法,在语音传递上造成一种喜感。例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用的是比喻义,而赵本山理解为“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来了,明天回去。”对昨天、今天、明天的本义理解,通过语言曲解,给观众带来一种滑稽感。当白云说黑土家当时很穷,黑土辩解道:“别扒瞎,当时还有一样家用电器呢,手电筒嘛”。又例如在《白云黑土》小品中,宋丹丹认为“说曹操曹操到”所以曹操是历史上跑得最快的人。这种对一句话不同涵义的理解,出乎观众的意料又符合表演者的身份与性格特征,形成了小品中的包袱,产生的喜剧效果,正是东北小品中语言的独特魅力,

(五)节奏鲜明的顺口溜、打油诗

在中国顺口溜与打油诗是非常盛行的一种语言现象,大家都能随口说上几句。通过顺口溜与打油诗将是与非、美与恶形成鲜明对比,在滑稽可笑的语言中,给人以新的领悟。顺口溜、打油诗大多节奏鲜明,富有节拍感,读起来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观众在东北小品中欣赏到有趣的顺口溜与打油诗,首先是感到风趣搞笑,在回味中会对小品中的语言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东北小品中借鉴了东北二人转中的“说口”艺术,以韵律感强、节奏鲜明的顺口溜、打油诗等语言艺术,使东北小品更具艺术魅力。例如: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饰演的黑土发言:“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在其中说到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讲述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日趋改善,上升到为祖国明天更美好的立意高度。这首打油诗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与总结了我国的大事件,以乡土气息深厚的东北方言形式将抗洪、改革等国家大事与自身农村老头老太太的质朴形象进行对比,再加上机械性的语言表现,更增加了妙趣横生的喜剧效果。而顺口溜的语言看似随意,观众细细品味,会觉得意味深长。

三、结语

东北小品作为中国艺术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东北小品因其语言的艺术魅力而将拥有更广泛的观众基础与演出舞台,不仅仅给观众带来欢笑与快乐,更带给观众思想上的触动与感悟。

【参考文献】

[1]李智.东北戏剧小品的语言艺术[J].剧作家,2014(04)

[2]王红.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方言[J].时代文学,2010(22)

[3]罗阔.从小品看东北方言的语音及词汇特点[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01)

猜你喜欢
语言生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