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钦 程际道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字耆卿,是宋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故里在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白水村。对此,史料记载,民间见证,言之凿凿,毫无悬念。可为什么还要寻找呢?
话题缘于最近的一次五夫行。慕名前去采访,镇党委宣传委员接待了我们。在席间交谈中,我感概地说,“五夫风水好,名人辈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小在这里上学,北宋大词家柳永故里也在这里。”宣传委员接我的话茬说:“柳永不是这里人了!”我顿时愕然!经了解,柳永成了“上梅乡茶景村”人了。我听了,心里打鼓:难道柳永迁居不成?
历史上,名人故里发生变迁是有的。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老家的婺源县,本属安徽省,后划归江西省管辖,但其故里“婺源县紫阳镇”至今仍在。而柳永故里“县、乡、村”三级全都变了。崇安县更名武夷山市,旨在发挥旅游名山效应,自然是好事;把五夫镇部分村划给上梅乡管辖,也未不可。但面对历史文化名人柳永的故里就该慎重了,应保留“白水”村名,怎么就换成了“茶景村”呢?白水历史上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落,整个村落四周清秀,气势非凡,一条清澈的梅溪环绕村庄,堪称“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与武夷山水地脉相连,宛如世外桃源。山川钟灵毓秀,养育了这位大词家!
柳永一生官场蹭蹬。他自诩白衣卿相,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他生前穷困潦倒,蒙受不公正的待遇。官家不愿提其名,名不入正史,生卒年不详,无婚配记载,死葬地不明,死时无亲族相送相葬,死后无宗亲相祭。或许故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感到“蒙羞”吧,如今柳永故里并没有故居,只有遗址,找不到可凭吊的实物。柳永在官场失意后转向市井深处,甚至是歌馆妓楼。有人因此给他污名。然而,仕途上的不幸,反倒使他的艺术天赋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成就了他的柳词文名。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膽引进了市民生活,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的自己的词。史载,“凡有井水处,皆有歌柳词”。毛泽东钟爱柳词,在一本《乐章集》里,圈画柳永的词达35首,有的还反复圈划。如今读柳词,仍然情意无尽。
柳永所经历的北宋4次大考共取士近千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当了官,但却早被历史湮没了,唯独柳永至今声名不绝。柳永是武夷山的骄傲。其实,当年申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就包含着柳永及其柳词沉甸甸的分量。如今提升武夷山旅游品位,柳永更增添了含金量。无论是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是发展文化旅游,抑或发挥“名人效应”, 柳永及其柳词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资源,都应倍加珍惜爱护!
“五夫里白水村”是柳永根之所在。如此不经意地让其消失了,不仅是辱没了文化名人,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柳永在白水村度过了青少年时光, 对小时候的故乡印象是深刻的,对故乡的美好记忆难以忘怀。他在一首词中诉衷肠:“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人相忆”,表露了对家乡的深厚眷念之情。他大约30岁告别家乡赶考,屈指算来,迄今已逾千年了。如今故里“更名换姓”,连诞生地都陌生了,若是这位飘零异乡的浪子魂归故里,怕是再也找不到北了!如此这般,乡愁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