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能爱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学会默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培养孩子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略读课文应该聚焦话题,提出一个思维宽泛问题,有思维含金量,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自主探究,自读自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灵魂。略读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善读、广读与好读。
【关键词】精略 相辅 略中有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65-01
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的教学相比,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新课标语文(人教版)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二年级下册课文32篇,其中略读课文7篇;三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18篇;四年级上下册课文64篇,其中略读课文29篇;五年级上下册课文56篇,其中略读课文28篇;六年级上下册课文49篇,其中略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在语文课程中所占的比重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可见略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所占的应有地位。但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以下几种错误观念,因此,只需粗略地读就可以了;略读课文是依附于精读课文编排的,学与不学,学得好不好,问题都不大。也有的教师认为如果教学时间充裕,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学,是教师责任感和爱心的体现。
一、整体概览,局部精读
略读课文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教学的“细嚼慢咽”,可以“粗枝大叶”些,但重点之处仍需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也就是“整体概览,局部精读”。崔峦先生指出“略读更接近于平常读书、读文章,以了解大致内容为主要目的”,所以,略读课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概览全文,把握文本大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孩子学会默读、浏览、跳读、扫读、猜读、抓重点读等方法,培养孩子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要点的能力,这是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这种能力可能是自己读书获得,也可能是老师点拨后习得。虞大明老师在执教《梦想的力量》一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是略读课文,并直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及要求“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要凭借快速的浏览来寻找到有效的信息。接下来让孩子们快速浏览全文,在三十秒之内划出两句,直接能够表白瑞恩梦想的句子”。把一篇那么长的课文读成两句话,并由这两句话牵引到梦想力量的巨大这一主线。一句“有不少同学特别关注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当中就隐藏着为什么说梦想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又把学生带到本课重点段落,并引导学生精读。这就是对“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的诠释吧。
二、抓住中心问题,统领全课
教师的设问能力非常重要,所提的问题不宜是琐碎的,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复现的,不能是一对一的问题,问题本身要大,架构一些极具探究空间的大问题,至少要统领某一个教学板块,或统领整堂课、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课才能凸显整体性。
《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读课教学更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向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因此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三、自主探究,自读自悟
自主探究,自读自悟是略读课文教学的灵魂。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略读课文教学,则更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識与方法,积极地、主动地、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更为有效的方法是设计“菜单”,预留自学空间。
四、结课拓展,激活阅读
理想的阅读是由此及彼,由章及篇,由章及本,由本及人。新《课标》指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略读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善读、广读与好读。让学生善读,广读与好读,才是略读课文真正肩负的使命。善读,是品质生活的必然诉求,也是会读书的一个表现;广读,是儿童阅读观的有效践行,读书可以面广但不求读深;好读,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保障,就是让学生爱上读书。在略读教学当中要充分解放学生,激活他们好读的动力。一位老师在执教《梦想的力量》后,推荐学生阅读《三杯茶》;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总之,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延伸,面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半壁江山的略读课文的教学,理所当然,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上的精中有略,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使其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在不断的训练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
[2]何慧玲《概览有“法”精读有“招”》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