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背诵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及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背诵,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给予切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本文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介绍几种指导、训练学生背诵的方法。
【关键词】背诵 方法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0-01
教学中发现老师对背诵的指导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只是把教材要求背诵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规定学生完成。不作指导,只是强制学生去背诵。学生对于背诵都比较被动,对背诵这一学习活动缺乏热情,老师一留背诵作业学生就产生畏惧心理,背诵课文成了很多学生一提起来就头疼的难题。在背诵的过程中,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生吞活剥地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费了很大的力气,效果却不明显。好不容易能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这就提醒教师背诵不是简单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熟读成诵,并非是一件易事,学生的背离不开老师的科学指导。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那么势必事倍功半,背诵当然成了一件巨大的包袱。因此,我们一线教师须重视背诵教学,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
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告诉了笔者,一些背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虽然很普通,但确实对提高学生背诵水平十分有效。现就我的一点经验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掌握顺序特点指导背诵
一篇文章、一个段落是要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篇章段落的背诵了。比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描写园内景观再现昔日的辉煌,要记住这一段,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层次,先后顺序了。这一段先介绍园内建筑风格迥异,有大气的,有小巧的,有表现热闹的,有象征宁静的;再介绍有现实的,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虚幻的,根据古代诗人的詩情画意建造的,还有西洋景观;最后叙述浏览的感受。背诵时,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仿照什么,根据什么,再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有什么,最后漫步园内有什么感受,流连其间有什么联想,学生对内容的层次,先后顺序有了掌握,背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将要背诵的景物或者事件场景在头脑中形成图像,记住画面,印象会特别深刻,便于记忆。如《草原》第一段,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将语言文字与实际景象联系起来,在大脑里形成一幅幅难忘的画面。这样边想象,边背诵,使自己如临其境,内容变成了画面的浮现,背诵变成了与作者的共鸣,背诵变得生动,又加深记忆。指导背诵第二段时,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想象就是自己在辽阔的草原上洒脱行车,蒙古人民盛装远迎,激情相见的情景,学生有了具体的画面感,有了亲切的场景体验,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对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都可以采用想象画面这种方法。在背诵时,我们把诗句“翻译”成“图像”,然后把这些“图像”再转化为诗句,背得既快,又牢。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词时,可引导学生把词句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诗人身上。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出现在词人眼前。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便进入了诗画的境界,与作者忘怀于大自然的快乐喜悦共鸣,仿佛看见诗人辛弃疾在美好的夏日夜晚,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突然来访的雨点使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三、抓关键词指导背诵
即找到每句的关键词所在,然后把关键的字词写下来,像串珍珠一样,连缀记忆。如《桂林山水》的第二、第三小节分别写出了漓江的水的“静、清、绿 ”和桂林的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指导背诵时,就可以借助词语“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和“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帮助学生背诵。背诵《走遍天下书为侣》,就可以在本上写“首先,思考;然后,编;再,列单子;最后,想象”。借助这些词语作记忆凭借,课文背诵就容易多了。
学生在背诵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背到一个地方会突然卡住,下句怎么也想不起来,如果有人提醒下一句的第一个字,就又能接着背下去。这时可用首字提示的方法,即把每句的第一个字词写下来,以便在“卡壳”时提醒自己。如此往复,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四、化整为零指导背诵
背诵比较长的课文或段落,有一定的难度,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带来了压力。我们可以在学生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把要背诵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然后再把前面的内容连起来背诵。这样一分解,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学生恐惧心理就消除了。这样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比较长的课文或段落也能轻松地背下来,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不再以背诵课文为苦事。
如朱自清《匆匆》一文,就是采用化整为零,然后连环、叠加进行背诵。分别背诵文章的第一、二段以后,就把两段连起来背一次,然后单独背熟第三段后,又把第二、三段连起来背一次,依次类推,全篇文章背完以后,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看似慢,其实不慢,一经背诵就难以忘怀。
在教给学生背诵方法的同时,教师还须关注差异,注意背诵训练的形式。
1.不同的学生记忆能力不同,对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先要求他们能熟读,让他们放下包袱,然后在熟读的基础再要求他们背诵,任务可以分几天完成,关键是每天他们都能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而完成整个学习目标。
2.课堂上留出“背”的时间,利用早读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背诵任务,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3.从记忆的规律来说,背诵后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遗忘的。让学生反复的背诵是必须的,同时默写也必需与之相结合。教师还要在默写的细节上多指导,提醒学生留心辨析容易出错的字词,确保默写无误。
4.课堂上教师带头背诵,示范激励学生。当学生看到老师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时,他们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有时,老师可以和全班同学比赛背诵,偶尔可以让几名同学比自己先背会,这样“比老师背得还快”的自豪感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背诵效果更佳了。
5.创设竞争氛围。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规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谁最先背会,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勇争前十名等,任务完成之后,一面小红旗就能使他们兴奋不已。久而久之,在班里就营造了一个你追我赶的可喜氛围,学生把它当成是一次挑战,一次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6.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每天都有读书积累的内容,让家长对学生课文背诵,课外背诵积累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背诵,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给予切实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精妙所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读书、背诵、积累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