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模式 谋求多元发展
——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举行
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国际研讨会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高峰论坛,于2015年11月12—1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王小谟院士受邀参会。来自航天和卫星应用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交流卫星应用产业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成果,共论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高分遥感领域的发展成就,共谋“十三五”期间我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大计。
开幕式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庆国主持。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龚晓峰,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为开幕会致辞。田玉龙在致辞中指出,卫星应用产业目前已经从政府投资为主向多元化发展,采取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运用发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打破政府主导格局,在法律上加强建设。田玉龙指出,目前正在起草航天法和制定“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规划,未来将涵盖微小卫星、PPP模式等相关内容,支持多种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支持航天装备走出去。冉承其在致辞中指出,目前在轨运行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具有更高的定位、授时精度。北斗应用已完成初期市场培育,从行业典型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局面。2018年底前,将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基准站网络;全面开展新一代北斗/GNSS基础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大众市场千万量级应用推广。目前,以芯片、模块、板卡、终端为主的核心技术产品的年销售量已突破千万规模,月销售量约40万到50万片,采用40nm、55nm工艺,功耗更低,体积更小,性能更优,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集成芯片即将投放市场,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需求。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副主任徐春荣做了题为《加快推进空间信息产业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报告。徐春荣指出,要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共同建设空间信息走廊,搭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余涛认为,要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体系化保障所有用户的需求及应用发展,推广一站式服务,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交流与合作,加速民用遥感卫星应用商业化推广。
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和王小谟院士在会议研讨阶段做了精彩发言。孙家栋院士表示,卫星应用产业为我国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我国目前在物质、人才、技术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需要各行各业抓住契机、共同努力。沈荣骏院士在总结发展现状后指出,目前一是要从政策、管理、技术到销售各个方面研讨如何将卫星应用做得更好,二是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在技术路线和体制上如何进一步突破。沈荣骏还指出了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多功能卫星,同时解决同步轨道频率复用问题;二是微小卫星发展潜力很大。王小谟院士提出,一方面是技术问题,向时空进行“全时”、“陆海空天一体化发展”、“全频率”发展;另一方面是应用问题,即更好把用户和系统联合起来。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高峰论坛针对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展开了研讨。11月13日同期举办了全国应用通信研讨会和军民融合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论坛。来自航天和卫星应用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交流卫星应用产业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成果,共商“十三五”期间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大计。专家们指出,我国卫星产业领域“天”和“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很突出。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卫星有140多颗,是名副其实的卫星大国,但在卫星应用方面还不是强国,存在着“天”长“地”短、天地失调的明显短板。“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高潮和升级换代,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服务的新阶段。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及各行各业对卫星移动通信、宽带通信业务、北斗导航定位和高分遥感观测等业务的需求,呈现强劲上升的趋势。
同期举办的卫星应用展览会上,中信集团、天津通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同方工业有限公司、熊猫电子集团、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北斗产业园等60多家卫星应用相关单位,纷纷携带最新的技术装备和成果精彩亮相,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共同致力于让卫星应用成果更多走入寻常百姓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微小卫星在展会上集中亮相、大放光彩,展出有微纳卫星、立方体卫星等模型,展示了微小卫星广阔的用途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文 _张曼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