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2015-07-04 07:13胡燕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共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非洲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取得了双赢的结果,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对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现状、动因做了系统梳理,并针对中国新时期对非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政府和企业角度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非洲 共同发展

“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推动了中非经贸合作关系进入到稳定、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达到33.7亿美元,非洲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一、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现状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推动了中国对非洲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2008年中国对非洲投资达到历年最高水平54.9亿元。2003—2013年十年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额从 0.75亿美元上升至33.7亿美元,增长了45倍。中国对非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说明非洲近十年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态度政策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非在经济发展的互补性。

(二)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我国对非投资规模的扩大也推动了对非投资领域的拓展。从传统的农业、采矿、建筑等领域,逐步拓展至资源产品深加工、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和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中国对非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文化等17个行业大类。

(三)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

2013年,近3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从过去以国企为主的模式,发展到国有、民营、个體和私营并存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阶段。尤其是近年来中小型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机制更加灵活,能够有效地抓住机遇,已发展成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主要力量。

(四)投资形式逐渐多样化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逐步推进,中非两方秉在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创新出许多适合中非间直接投资的模式,如“中国—安哥拉模式”“中非经贸合作区模式”、“援助合作”模式以及“多方合作以及农业示范中心”等。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动因

(一)资源互补

非洲自然和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素有“世界原料库”的美誉。然而,由于非洲一直受殖民地统治,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亟需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我国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巨大人口总量,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费逐年增加,然而受自然资源的局限,对石油和矿产资源过多依赖进口。可见,通过对非直接投资,中国可以获取非洲石油、矿产等战略资源,非洲可以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提升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两国能够达到很好的资源互补。

(二)市场互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众多领域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比例已经趋于饱和,面临低回报的境地。例如我国的家电、日用百货等行业,然而这些行业在非洲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巨大市场需求。因此,积极开展对非的直接投资,开发非洲广袤的市场,能够延长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获得再生和繁荣,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回报。

(三)产业结构互补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5880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约占9.4%,第二产业占43.7%,第三产业占46.9%,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已建设了齐全的轻、重工业部门,部分行业尤其是家电、纺织、电子机械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非洲作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大多数国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类似或稍低一些,能够较好地承接我国的过剩生产力的转移,促进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三、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层面

1、非洲本土

虽然近年来非洲大陆政局普遍趋于稳定,但部分国家和地区仍持续动荡,反政府武装冲突、宗教教派武装活动频发,中国投资企业常受战乱和恐怖主义威胁。同时,部分非洲国家内部政治制度不尽成熟,政府管理功能缺失,投资、财税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均为我国企业开展非洲直接投资带来一定挑战。

2、西方国家

非洲最早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西方国家控制着非洲优势资源。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规模和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电力、石油、矿业等行业挤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因此部分西方国家利用舆论片面放大一些中非贸易争端及经济问题,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不实论调,抹黑中国在非形象,干扰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给中国良性进入非洲市场、开展健康持续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二)国内层面

1、政府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一些主要的法规和条例尚不规范,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其次,融资体系不尽完善,部分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可融资渠道少,由于信贷、抵押等条件不符合银行要求,依靠银行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在非洲投资的效率。

2、企业

目前对非直接投资主体当中以中小型企业占据主导,但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对投资项目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对当地法律和政策了解不足,忽视当地法规开展盲目投资,未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至在商品质量、劳务管理、当地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出现一些不当做法,给自身和国家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

1、加大金融、税收方面的支持力度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如政策贴息、优惠贷款、中非发展基金等,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融资服务,放宽贷款条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和完善服务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类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和基金组织,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大对境外直接投资税收的优惠力度,完善税收抵免制度,避免重复征税,强化对外投资税收政策的区位和产业导向功能,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创造优良的税收环境。

2、完善对企业的投资引导和信息服务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整合社会中介机构、公共商务信息网络等各项资源,完善各类投资信息平台,为企业开展对非投资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实现非洲投资信息共享,帮助企业对投资国加强风险评估,制定完善的防范预案、有效规避各项风险。

3、推进与非洲的政治、外交沟通合作

通过积极友好的政治、外交功能,充分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平台,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双边交流与沟通合作。继续加大对非洲的援助,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洲民生发展,赢得当地欢迎与信任,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企业方面

1、制定投资战略,加强风险评估

相较于发达国家,非洲的投资环境更为复杂,存在较强的政治、法律和市场风险,因此中資企业在非洲投资前,应当开展谨慎的调查,研究当地市场的基本情况及行情,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和全面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制定明确的投资战略。

2、推进本土化策略,加强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实施本地化策略。增加与非洲当地居民、企业、政府的合作,积极招募当地员工并组织技术培训,努力探索与当地风俗文化相融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保障自身投资收益的同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规范投资行为,积极履行企业在非洲的社会责任。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促进了非洲当地经济增长,但也由于一些不恰当的投资方式给当地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完善政府指导服务功能,规范企业对非洲投资的行为,引导中国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相信,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会不断转变投资模式,顺应非洲经济发展进程,帮助非洲真正实现“非洲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贺文萍.中非合作全面升级[J].《西亚非洲》,2014:38—41

[3]刘爱兰.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2:50—55

[4]姚佳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J].《西亚非洲》,2009:48—54

(胡燕,1989年生,江苏人,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猜你喜欢
共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新时期对加强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