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梅
随着我国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们通过领悟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有些教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的处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谈谈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1.生拉硬套的“趣事”
一些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课外的某一事物”,导致一些老师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没有任何价值,本来有趣的事情出现在不合适的场合中也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生活”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会提一些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但会绕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限制了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高不可攀的“挑战”
有些情境看上去合情合理,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它只能出现在成人的思维中,学生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
二、概念教学的误区
1.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
2.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初中和高中年级讲“函数”这个概念,只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当前阶段“函数”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待学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设计合适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3.忽视定义的可逆性
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三、解题技巧的误区
(1)“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2)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即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
(3)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讲与学的误区
(1)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为了做到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严格按“科学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起点,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用事先准备好的语言,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地将学生引人知识的“最近发现区”。在课堂的最佳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扫清障碍,将学习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忽视同步三个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思维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二方面: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这些会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错位或脱节。
数学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走出这些误区,让全体学生能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