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娟
【摘 要】21世纪初中作文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一系列质的蜕变,其实质是教育价值取向上转向“立人”。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既用“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所以作文教学中应重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重视审美和生活修养。
【关键词】生活本源观;价值观;思维观;语言观
21世纪的通行证是终生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既用“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再加上中考作文命题方式趋向话题作文,那种一直赴在“圣化”的道路上,一直圈定在“模式化”的套子里,用统一的“公共思想”、唯一的“群性话语”钳制了学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和说话自由,不重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不重视审美和生活修养的那一套已行不通了。那么,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作文教学生活本源观
作文必须扎根于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学生作文的无尽源泉。可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农村学生生活面窄,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干燥;另一方面作文进入了严重的误区,作文抛弃了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且端起架子去胡编乱造生活。这样一来把本来最有生命力的作文陷入说假话、说空话的绝境,那怎么办?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多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引导和培养和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习惯和能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细历和体验。另一方面,教师指导作文时,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既可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又便于表现个性和才能。
二、作文教学价值观
立意新突破,激发写作欲:
作文立意要消除传统的束缚,教师要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这就要求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就做到了“文道结合”,既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这种确立做人与作文的内在合一,将促进文风的良性发展,推动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的发育与成长。这正是作文教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这种人文合一的价值取向将是21世纪作文教学必然的趋势。其次,对中学生应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生活阅力丰富,体验深刻,用正取的观点去看待,那文思像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苏霍姆林斯说过:“人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认识的感受性越敏感”。总之,先做健全的人,再作健康的文,这是作文素质教育的题中要义,也顺应了课程教材综合化,活动化的国际作文趋势。
三、作文教学思维观
追求创新思维,彰显个性才能:
所谓“追求创新思维”就是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制度对心灵的压缩,构建开发、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宽松和谐的思辫氛围,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有张力的思维空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或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将会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产生独到的新意,产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在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的思想引导下,一空能发生“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积极性效应。所谓“彰显个性才能”就是要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不用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善待学生的创见,哪怕初看是“另类”思想,惟此才能培养学生接受新东西,以丰富自己的敏捷性、内心世界丰富与人格空间博大的想象性,不惟权威而大胆怀疑的挑战性,也为人先而能自我调试的自主性,真真切切地主张他们彰显个性,有一份写作的心理安全感和成功感。“有真意,去饰,少造作、勿卖弄”。
四、作文教学的语言观
使用新思想、真情愫的个性化语言:
语文试题的标准化,造成学生思维的标准化,而学生思维的标准化,又进一步导致其思维外化形式,即语言表达的标准化,多少会开口的生命其实是患了可怕的“失语症”,这是母语教育的最大悲哀。尽管我们要关注学生作文语言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诸如贯通语气、句序的通顺、吻合语境要求的得体、炼词缀句的简明、整体风貌的朴素等。但是超越这些基础性,共性化的要求,则是上品位,出境界、成风格的个性化语言。语言是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作文就是把学生的个体感性生命的直接领悟用语言记录下来的东西。只要是属于自己,属于个体生命的语言、就天然闪烁着个性色彩,就是最具有个性化的别致语言,它突破传统的文体观束缚,即不受体裁及题材限制而服从于个体尽情尽意表达的生命需要。
总之,21世纪初中作文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一系列质的蜕变。其实质是教育价值取向上转向“立人”,而这种转变是中国教育思潮大演化的一个缩影,是东方民族积演深厚的传统教育走向新生和建树的先兆。可以相信,以立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将在21世纪拥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并为古老东方教育的全面发展复兴和文明的全面发展重要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