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
【摘 要】本文旨在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并对其在二语学习中的应用进行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经验观;基本词汇;英汉表达差异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
与“转化生成”学派一样,认知语言学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差异在于习得的方式,前者强调心智主义,认为语言能力是内在的,一种生物遗传特性,学习者学习构成语言的规则。所以转化生成主义是解释性很强的一种理论,强调逻辑解释上的充分性;认知学派强调经验论,语言习得者学习的是经验。认知语言学三条基本理论假设:①语言能力不是自主的认知能力,离不开对外界的感知;②语言的形成等同于概念化过程;③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80年代,根据地在美国,通过对一些文化对颜色的认识和使用语言表达概念的对比研究,发现孩子在获得语言的时候主要获得基本范畴词汇,比如“桌子”,而不是上位词如“家具”,也不是下位词像“八仙桌”、“课桌”、“餐桌”等。合理的解释是中位词所代表的物体或概念具有与同范畴内其他物体或概念最多的共同特征,比如大部分桌子都有四条腿,一张台面,通常由木头构成,有特定为人服务的功能如就餐、写字等;同时具有完形特征,很容易和其他的基本范畴像椅子、橱柜、书架等区分开来。而上位词如家具就很抽象,不具备完性特征,其描述必须依靠中位词的共享特性,下位词所指的概念同样缺乏区分特性,你很难说出各种桌子之间的差别,但却很容易区分桌子和椅子这两对基本范畴。
和形式语言学强调“离散性”不同的是,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域是一个过渡的范畴,有标准成员,也有边缘成员。其认识世界的方法有别于逻辑上的二元论,强调意义上的模糊性。从认知角度讲,人们通常认为木制的四腿桌子为标准桌子,而铁或塑料制造的并只有三条腿的桌子为奇特类型,在理解时需要额外的信息整合。
認知语言学研究的另外一个热点是隐喻和转喻。传统观念认为二者为修辞格,纯粹是文体学家的事情。认知理论修订了这个观点,认为修辞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隐喻和转喻是这样一种认知工具,来帮助人们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是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投射的过程。比如说人们想表达“论战”这个概念,由于比较抽象,就借用战争这个具体事件来描述,比如两个概念都以敌我双方的初始位置来开始,都有进攻、防御、反攻、撤退、胜/负/停战等固定程序,因此人们就有了Argument is war这样比喻的句子。
认知语言学强调三个假说:①经验观;②突出观;注意观。
二、认知学派的突出观和英汉表达差异
本小节主要介绍认知学派在认知凸显上的一些成就。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习惯把一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比方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远处看一座城市,对它产生的是整体感觉,尽管它有很多组成部分(楼房、街道、公园、绿地等),其整体性由周围的群山和天空来衬托。
在特定的语境下,人们会关注一个环境下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在认知范畴中占主要地位,为心理关注的对象,而其他区域则为衬托部分,即语言学上所指的语境。通常所用的术语前者叫做“图形”,后者“背景”;也有“射体”和“界标”的区分。不过笔者认为前者主要适用通过语言描写事件的状态;而后者描写过程。比如下两句:①The book is on the table.②The table is under the book.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而言,两句述题选择不同,前一句所谈的话题是book,后一句是table。注意观可以给此差异做出心理上的解读,主题实际上是说话者所关注的焦点,为图形,而其余部分为背景,也就是述题部分。在首句中,为图形,是背景;后一句正好倒过来。(当然从上文所提到的研究成果来看,第二句虽然不是正常的句式,但在特殊场合也会出现,原因上文已述。)
既然认知观是经验主义的语言观,那么个体语言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也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文化的、场景的、百科的、专业的等等。由于文化和文化的经验不同,那么各文化学习和使用者在用语言组织信息时就有很大差异。文化的差异也造成了语言学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现象,像母语迁移。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认知过程的结果。笔者曾在英语课堂上作过一个小实验,把那些不知道“indoors”这个词的学生筛选出来,让他们翻译“室内”这个短语,结果毫无例外地翻译成了 “inside the room”。我们知道在英语中 “inside the room”虽然不是错误的表达方式,但远没有“indoors”地道和常用,翻译错误恰恰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在英语中强调门作为背景,来衬托房间其他部分;而汉语把整个墙以内的空间作为完形来认识,门只是整体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在英语中门和室内其他部分是对立的,汉语不是。另一个实验是翻译“牙掉了”,可以预测,很多学生(甚至为英语专业学生)译成了 “Teeth fell down.”(正确应为 “Teeth fell off.”)。错误在于英语关注牙离开的地方,而汉语则为到达的地方,牙作为射体移动时参照的界标不同。
总之,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经验模式,了解一个文化的认知习惯会促进外语学习,使之变得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Languacker,Ronald W.2004,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 (I)(II)[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Taylor,John R.2001,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3]Ungerer F.& Schmid,H.J.2001,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