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云 陈传祥
【摘 要】众所周知,化学是保证和改善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在衣食住行等个个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工作者是是化学工作的灵魂,没有好的化学工作者就没有化学的一切发展。其中,好的化学研究生的培养是这领域的核心主题。怎样培养出具备扎实化学知识体系,好的科学素养,好的创新能力及好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化学研究生是我们都追求的目标。这篇文章结合我在中德两国的学习经验来浅谈中德两国在化学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化学;培养
首先,一起来看看中德研究生的储备军——大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我们中国大学生的选拔只是通过高考,按所考分数高低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据我所知,德国的大学生选拔也是有考试,但是通常是各州统一组织的结业考试。一般这一考试成绩会占毕业生最终成绩的50%左右,其余50%左右的分数来自于该学生在高中后两年的每次测试的综合成绩。有了这个毕业成绩,学生可以申请德国国内任何一所大学。只要该大学有名额,就会组织面试,通过面试就会被录取。通过这个选拔制度的差异,中德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及产生了差异:大部分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而文化素养和知识修养的宽度方面会有所欠缺;而德国的大学新生则具有相对较宽的知识领域和文化素养。进入大学之后,中国高校在本科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依旧很强。一般来说,相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统一的课程,使用统一教材,通过统一的期末笔试,最终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通过与否。主要还是采取灌溉式教学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几率高,学习主动性及成效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考试的知识点固化,所以,最终通过率较高。这样一来,学生获得学士学位和其相应的能力并不十分相称。而德国的大学在这一方面显的更加灵活。首先,选课灵活性很大,教材更是多样性,最终判定合格与否的手段也很灵活。很多教授会布置灵活的开放题,要求学生完成。据我观察,学生完成这类开放题的积极性很高,即使花出比课堂多出很多倍的时间,他们也绝不含糊。其次,大学会出很多政策鼓励学生进行实习。而德国政府规定每个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有义务接受并培训这类实习生。这样一来,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会更好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更真实、更客观,更深刻地认识所读学科。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德国的毕业率问题。德国是一个严格要求学位含金量的国家。大部分学校及专业的毕业率都低于,甚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我所读亚琛工业大学为例,其电子专业的毕业率大概30%左右。一门课考核如果不及格,给一次补考机会,还不过的话,最后一个面试机会。如果有三门课不通过,则认为该学生没有能力学习该专业。学生可以再次申请全国所有高校除该专业外的其他任何专业学习。从这一制度可以看出,如果学生能拿到该学科的学士学位,证明他已经基本完成该专业的基础知识积累,具有该专业的学习和科研基本能力。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总体来说,德国学士学位的含金量相对较高。同时,德国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严谨的治学做事的态度也比我们本土的学生更上一层楼的。
其次,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国化学硕士研究生,有明确的专业的规定,如:有机化学专业、无机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专业等。进入硕士的学习时,已经开始进行专业培养。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的化学硕士研究生较早接触专业,专业的基础较牢固。但是,缺陷是过早的接触该专业,专注自己的专业,对相关专业的和其他专业的现状和前景,甚至基础知识的认识极其有限。这势必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德国化学硕士没有明确的分专业。在学习期间,硕士学生需要完成所有化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必须联系不同的课题组完成3个为期6周的小研究,并完成研究论文的书写。之后指导者和教授会根据学生的研究实际情况和论文书写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原则上,这三个小研究需要在不同专业的课题组完成,如可以选择有机,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不同研究组。学生可以通过这段期间的学习,比较系统的了解目前化学相关的各个专业内容、现状和发展前景。这样的话,学生可以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再选择一个心仪课题组进行一个为期3个月以上的专业课题研究。实验完成后,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并且正式答辩。最后,教授和该组成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研究,论文和答辩情况对其硕士工作及能力给出相应的评定。通常来说,如果该学生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话,会选择和硕士论文做的相关课题继续深造。德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可能专业技能相对来说,没有我们那么的娴熟。但是,却比国内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更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整体性和趋势的掌控要比我们强的对。他们的继续深造大多出于自身的兴趣和对该学科的社会价值方面的认可。
最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专业的方面,由于我们国内进入专业时间相对于德国博士生来说要早,所以对于本专业内的知识和技能我们掌握的程度要相对好点。但是,正因为我们一直只关注我们所做的那一小块领域,这也成了局限我们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重科研成果,轻自身全面发展和对学科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因为学识的单一造就了我们培养的大部分博士很难将所学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同时由于和社会生产脱节和学习的功利性,对社会生產的认识不够,很难讲所做科研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做实际意义上的贡献。由于学习的功利性,让大部分人错失了化学中很多美妙的部分,所以大部分中国化学博士缺乏享受学习的乐趣,不愿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在德国的化学博士生中,你可以看出他们是真正主动把自己作为化学工作者培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对于自己的研究充满了自豪感和神圣感。由于学习目的的纯粹,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所做领域的相关问题,真正地享受在其中。对于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寻找答案——他们会花大量是时间是采集对基础研究有用的数据做成库;也会把文章发在看似影响因子不够高的杂志,只因为他们的同行都认可这个杂志;会对化工生产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充满兴趣,即使不能发影响因子高的文章,也会全力以赴去解决这一问题,并自豪的介绍自己的工作;会对自己学科的近期发展及问题认真思考并乐于交流给出自己的独特的认知。同时,学习、工作的同时,也不会忘记为了将自己变成更美好的人而继续其他方面的提高。他们大部分人由于出于兴趣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习,所以主动学习的意识极其强烈。教授们一般都会支持博士生的正常的研究工作,一般不会帮你决定所做的具体课题。他们的存在主要是给你建议,提出质疑。博士生能够真正做到自己研究工作的主人。
纵观中德两国化学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德国整个教育系统提倡主动学习,乐在其中。学习目的单纯,没有很强地功利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需要从小开始调整教育的模式,需要将我们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于高等教育,如硕士研究生培养,尽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为主,博士期间方才进行选定专业的深入研究。研究生的导师,主要是给研究生提供学识和研究平台方面的帮助,给研究的把握大体方向,对研究过程提出质疑部分,并对研究结果给予判断。在整个研究过程,研究生本人才是研究工作的主体,需要考虑统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将研究生自主意识及能力全面调动并发展起来。
感谢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YJG2013Y_15)基金支持该项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