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燕 梁斯文 刘原敏 陈铭 訾宝茵
【摘 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思,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本团队成员参与的市级项目名称为“校园自行车智能存放管理装置设计”,此项目的实施为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也使我们将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实践的科研中,并且提高了自身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介绍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过程中的实践与心得体会,目的是总结实验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以期望这些收获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做出更好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能力;实践体会
1.引言
我们是当代的大学生,是将来国家建设中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者和改造者,我们将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为国家的创新体制做贡献。但是,在现实的中小学生的教育背景下,当代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是极度缺乏创新思维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呢?这将是现今中国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创新也将是未来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而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现今各大高校在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现在,我们的大学已经开设了多门创新课堂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校希望我们可以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课本中所学习到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应用中,解放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样,我们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也是希望可以提高自身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2014年5月,我们团队申请了校级创新训练项目——“校园自行车智能存放管理装置设计”,后在2014年11月,通过团队的努力,成功将其升级为市级创新项目。学校对学生创新的鼓励与支持,是我们申请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都很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积极讨论问题,很珍惜学校给予的这次机会,因为,对于我们而言,能够参与到创新项目的机会是不多的。
并且,在项目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的时间,我们曾为项目的主题争吵、曾为项目的进度互相加油鼓劲、曾为项目的难题一起努力…….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我们一直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自己为主体思想,在指导老师的适度帮助下,在立题、选材、实验测试等各个阶段中积极思考,努力实践,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真正在项目中发挥出了自己大学生的优势。
2.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思考
2.1实施创新实验的影响因素
对于一个创新训练项目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便是项目的选题。由于我们的创新思维太差,所以刚开始时我们没有一点头绪,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希望我们将选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后经过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和认真观察,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在大学校园内,自行车的使用量日趋增加,庞大的自行車数量使得停放混乱、频繁被盗等问题也愈演愈烈,通过了解现阶段的状况,确定项目选题的大体方向。
并且,通过在电子电工技术、C语言编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信息检索、现代制造技术实习、创新性物理实验和制图测绘等课程中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结合指导老师和自身的想法。最终我们决定我们的项目将向智能电子产品的方向靠近,最终确立了创新性实验项目课题名称:《校园自行车智能存放管理装置设计》。
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以认真的态度去学习项目中不同的知识,以创新的思维不断地开发新的思路,以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项目中的问题。通过一个创新项目,尽最大的可能性的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在进行创新实验过程都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掌握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实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课题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使我们的创新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最后,指导老师对整个实验项目的推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对项目最终的完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迷茫、不知从何入手的时候,而我们的指导老师就会给我们适当的引导,为我们讲解我们所不懂得的问题,帮我们找出关键点,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此次的创新实验项目[1]。
2.2创新实验测试的实践
创新实验初步完成后就要进行各方面的测试了。项目测试之前,我们小组成员会初步的确立一个测试方案。因为测试方案是测试的指导,所有的测试环节都要围绕着测试案进行。我们初步的实验测试方案是通过项目成员积极的思考和指导老师关键的指导中得出的,在后期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将其进行完善。
实验中,我们利用单片机、红外感应器、感应伸缩锁等多种器件,构成我们的系统,根据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将各个器件在特定的条件下联接起来进行测试,在一次次的测试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在实验测试中由手到脑再由脑到手的思维转换,建立了思考与实践的连锁反应链,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使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2]。
3.创新实验项目的体会
3.1合理选题
我们的创新项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难和最重要的便是选题。在创新性项目中,项目中后续所有的内容都是从选题展开的,选题便可以确定项目的整个基调,所以我认为创新项目的选题应该注重实际、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注重题目的科学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及发挥创造性。创新源于生活,我们这次的选题与自身的校园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想要去了解和解决的校园自行车问题。大学校园中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自行车,但庞大的自行车使用数量,使得校园中的自行车停放问题日趋严重,甚至严重到影响到了校园的美观和同学的出行,我们想要帮助学校解决这个困扰便是我们开展此项目的原动力。创新项目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与积极性,成果具有实用性,这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本项目采用先进芯片,红外线感应,智能车锁等技术,结合校园环境情况,解决校园交通、美化等问题。学术思想新颖.既有创新性又有实用性。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的实物,更是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到各个事物表象背后所昭示的问题实质,这次我们的创新项目旨在为建设美好的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3.2教学相长
在这次大学生创新项目过程中,我们与指导老师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以教学相长的方式相处。在整个实验中,我们的指导老师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她引导着我们自主的去探索、去实践、去相互协调。将以前课堂上的教授模式完全改变,将我们成功的转变成了主动学习的类型。在创新性项目中最重要的便是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从项目的选题,制定方案,实验的操作、结果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我们都积极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老师也给予了我们相关指导,极大限度的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其次,加强了老师与学生间的接触交流沟通和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想法会和指导教师及时的进行交流和探讨,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双方都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也提升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同时我们通过借鉴老师的科学研究经验来不断的完善实验方案,最终帮助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实验项目[1]。
3.3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的创新团队共有五名成员的,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紧密配合,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团结的象征, 是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 是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 这也是目前即将来科研工作的基础。在整个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之间不仅有明确的分工,也有密切的合作。明确分工使得我们的每个成员各承担一部分工作,确保项目进度,同时各人之间的工作又是有机协调和合作的, 这样保证了整个项目高质高效完成。此外,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有助于我们在进行讨论问题是彼此启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团队当中的合作需要我们不断的磨合,学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组员间做到互相尊重,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合成一体更加强大。不断地取得新的成绩[3]。
3.4自身能力的提高
参与创新项目的实施,亲自体验项目的过程,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提高,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1)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和研究,并且最终成功的运用进自己的实验中。(2)不断发现自身潜能,我们的实验各個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都会去尝试接触不同的工作,例如项目首先要进行项目调研,这一方面我们原本并不擅长,我们需要通过去学习调研这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在的能力。(3)高效合理利用时间,每个人对自己的时间都有一个规划,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也要与其他成员间相互协调。不能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耽误整个项目的进度。
4.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性项目计划的实施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亲身参与此次的创新项目让我们感受到创新离我们并不远,也感受到了创新的乐趣,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是基础,实践结合是目的,开拓创新是未来,坚定信念是根本。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更应该不惧常规,勇于创新。让创新的观点一直存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让创新的思想不断地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葛敬岩,齐妍,陈芳芳,赵华. 教学相长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中的体现浅谈大学生创新实验[J]. 吉林医学,2014.5.
[2]李兆辉,金英爱,矫振伟,张群力,刘洋.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中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3.
[3]杨林峰,李陶深,李捷, 陈燕.《运筹学》课程的科研项目教学法研究及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园自行车智能存放管理装置设计》(编号:A1-8908-14-010494)。
作者简介:
刘原敏 (1993-),女,陕西咸阳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封装专业。
陈铭(1993-),男,上海普陀区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封装专业。
秦小燕(1994-),女,甘肃天水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封装专业。
梁斯文(1992-),女,陕西咸阳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封装专业。
訾宝茵(1993-),女,陕西榆林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封装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