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
【摘要】音乐趣味性教学方式是当前初中音乐教改的重要运作模式之一,其本质在于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关注度、兴趣、音乐实践能力等。鉴于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中因新教改推进的要求,容易出现教师偏重于动态设计而导致动静失衡的问题,文中笔者糅合趣味教学法和动静交替教学模式,来尝试提升欣赏初中课程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初中欣赏音乐;动静交替;动静失衡;趣味
动静结合在初中音乐课堂设计中,往往属于“内外兼顾、内外兼懂动”的运作模式,即将表演和创作融入到音乐欣赏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赏析并思考等,以打造动态课堂和互动课堂。孟子曾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音乐的魅力就此可见一斑。但是如何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出现动静失衡,就自然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之间存在极大差距。
一、动静交替,讲解术语以智增趣
传统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偏重于欣赏或偏重于技能训练等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动静设计融合的比例失衡性。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忽视,又容易导致教师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在课堂设计中和如何增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中。如此,在课堂动态设计的促动下,教师和学生筋疲力尽之后才能走进音乐作品,不仅使得学生无法真实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魅力,还容易使其认为音乐欣赏课过于枯燥。
如此,在欣赏课程中,打破原有的“欣赏——分析——识记——唱歌练习”的模式,可以将歌谱识记以及歌谱与音阶、音节应用的对比和适用性等融合到课程讲解中来,正如英语、中文的学习需要预先学习音标等,在学生真正能掌握附点音符、切分音、三连音等音乐术语后,节奏识记中的各类难点不攻自破。如《飞弦踏春》中,教师要求学生“附点x.x”节奏,学生跟随模仿,教师请学生尝试打出“知了”的鸣叫,学生按照曲调很快就能掌握其中各类动物发声的打法。此种趣味的教学方式,不仅可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创作乐趣。
此外,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尝试引入对作曲家背景、创作背景、作曲家情感和创作目的等的介绍和融入,同样可辅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歌曲的价值,以及音乐如何诠释和传递人类情感等。如在欣赏《迎来春色换人间》时,由于学生对抗日战争年代的了解多限于媒体资料范畴,并不能真正体验到该历史年代人类对幸福和希望的执着追求与抗争。如此教师在此堂课程的讲解中,就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歌曲前后旋律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出为什么作曲家会有如此两种情感,为什么使用此种调子,在调子的背后又打算表达何种含义等。当学生真正能与作曲家情感共鸣时,其自然会明白何为“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起其爱国之心。
二、动静融合,师生合作以趣启智
(一)静中学习,细听感悟
静中学习,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之快速进入音乐意境,在静静聆听过程中感悟音乐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借助自身的联想和想象来获取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考虑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催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与音乐之间的互动等,因此需要教师在巧设情境的过程中,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意识。以欣赏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可引入一些教学任务作为学生音乐欣赏时的主要脉络,比如:有谁去过草原?能不能为大家描述一下你们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草原在哪个区域呢?这个区域有什么文化?你们在倾听时能否为老师描述下自己的感受?此阶段之后,学生对此首歌基本有了初步的感悟,继而教师可为学生展示并讲解与歌曲相关的音乐尝试,如蒙古族音乐文化等。为增加学生对本首曲子情感的感悟,及对音调表现情感方式的进一步感知,教师还可以引入本学期中的欣赏曲子《牧歌》、《骑兵进行曲》、《嘎达梅林》以及《辽阔的草原》等使学生对比不同曲子的特色和音乐风格,分析歌曲的迥异之处,以此引出蒙古族名歌中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调民歌。
(二)强化拓展,互动创新
很多学生和教师对于音乐欣赏课,多认为该课程只是需要进行音乐欣赏,而不需要进行其他方式活动的设计和应用。除了音乐课堂欣赏外,多样化的活动同样可以辅助学生增加对音乐的理解和思考。以《百鸟朝凤》为例,在思考环节教师可设计:歌曲使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区别鸟儿的差异?鸟儿的鸣叫代表了怎样的情绪和含义?作曲者为大家展示出怎样的场景?不同的音节如何表现不同的情感?在歌曲欣赏时候,教师可以此作为学生自主分析、分组讨论以及提问引思的基础。并非所有的音乐欣赏课都不能学唱,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其会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跟着哼唱。此时教师可将乐曲分成不同的了段,请学生分别标记乐曲中出现了那些曲调和记号?并鼓励学生尝试为乐段配词,或者嘗试编曲。比如上文所提到的《牧歌》,就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围绕“放牧”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感悟,画出草原放牧的景色,编牧歌、舞蹈,或者为歌曲寻找可以配搭的诗词等。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将以上各个环节的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来完成,教师只负责引导和点评。
综上,在当前初中欣赏音乐的改革过程中,介于动静结合的需要,很多音乐教师尝试增加课堂动态性,比如设计出形式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但是动静协调失衡的前提下,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的魅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改不仅需要教师引入趣味性创作的模式,还需要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动静结合,为学生增加音乐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识记音乐知识,享受音乐的优美曲调、多样化的旋律、动人的词调等。
参考文献
[1]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06).
[2]徐梦.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0(06).
[3]陈孝余.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