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阳地区自古就受多方文化的熏陶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信阳民歌经过岁月的沉淀体现着河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被誉为“河南歌舞之乡”。本文探讨了信阳民歌的发展轨迹,总结了其音乐特征,希望对研究信阳民歌有些许裨益。当前,原生态的民歌越来越受到大众和学者的关注,信阳民歌也是原生态文化的一种,应该引起广大专家学者和音乐工作者的关注,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信阳民歌资源,并将其作为信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长久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音乐;特征
一、信阳民歌的发展
任何民歌都是在劳动和实践中起源并发展的。信阳民歌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汉代在商城设置祭奠伏羲和女娲的祭坛,有关女娲和伏羲的神话歌谣由此出现,今天的信阳民歌中还保留有一部分锣鼓唱、花鼓唱等六朝相和歌的形式。唐代的诗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民歌在音乐风格和歌词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乾隆年间,民间音乐十分繁盛,正月有“文唱会”,三月十七都有“火神会”,都是民歌表演的最佳时期,到了清咸丰年间,每个村几乎都有了自己的信阳民歌“乐班”。随着信阳地区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信阳民歌也随之不断发展,成为了促进南北融合的重要文化手段。清末随着国家的内忧外患信阳民歌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萧条。
清末以后,信阳民歌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如反映清末商城红灯照起义领袖叶麓青的英雄史绩的《十杯酒》等民歌曾广为传播。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信阳民族又出现了《八路军抗战威名扬》、《军民本是一家人》等,鼓舞了河南地区人民打赢抗日战争的士气。新中国成立后,信阳民歌歌手和艺术家们结合改革开放和信阳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不断创作了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民歌作品,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张道敏先生的《请到信阳来》《美丽的家乡》《情满茶乡》,张德光先生的《我隨歌声画中游》等。
二、信阳民歌的风格特征
信阳与安徽地区毗邻,南与湖北接壤,大别山巍然东西,自古就是南北交流的要地,诗经中就有信阳民歌的记载,抗日战争之后信阳地区又是有名的红色根据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区历史是的信阳民歌有着典型的风格特征。
首先是欢快灵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信阳民歌既有湖广地区的韵味,又有河南方言的喜庆,在音乐语言上呈现出刚柔并济的风格特点。信阳东边的民歌在旋律上主要表现为: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较多,这样跳跃的旋律给听众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欢快轻巧,身心愉悦。信阳民歌宽广的音域展现着歌者奔放的情绪,透亮的嗓音能够清晰的让人感受到信阳人的勤劳朴实。可以说信阳民歌体现了当地居民在与自然和阶级斗争中展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有《石硪号子》、《刘邓大军进山来》、《笑声抬起大别山》等。这几首歌曲曲调都比较轻快,体现着信阳地区人民乐观朴实的情感。
其次是舒缓柔美。信阳民歌中的一部分歌曲以级进与五度起伏的旋律线并用为主要作曲手法,节奏比较舒缓优美,表现出信阳人民善良憨厚平和的性格特点。比较著名的歌曲有《花轿到门前》《山乡秋色》《南湾风光美》等,歌词主要是歌颂信阳地区的风土人情,优美风景等,具有浓厚的信阳乡土气息。由于这种舒缓的曲调是由江南传入信阳本地的,因此主要的伴奏乐器也有浓厚的江南特点,如琵琶、三弦等。旧时的贵族常常请民歌班子来家里表演,多表演曲牌音乐,常用的节目是《走女家》《对花灯》等等,采用拖腔句和丰富的调式转换手法来演唱,说唱结合,具有信阳地方语言的色彩,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的表演形式。
最后是诙谐风趣。上文提到了信阳民歌具有说唱的特点,其中的说唱语言比较诙谐、幽默,常常让人捧腹大笑。因在曲调中加入了很多短句、颤音、滑音等演唱元素,音色比较清脆,演唱速度比较快,听觉上即令人愉悦。著名的歌曲有《什么出头尖又尖》《俺跟二哥隔道墙》《夫妻观灯》等等。
三、信阳民歌的文化成因
信阳民歌首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精华。中原地区自古就是指的河南一带,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信阳民歌在此地发源、发展,自然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的特征。其次是荆楚文化,豫南花鼓戏吸收了楚剧、黄梅戏唱腔以及曲剧等多个荆楚文化中的剧种而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信阳民歌中也带有浓厚的荆楚特色。最后是吴越地区文化的特征,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淮河航运的关键地点,因此也吸收了诸多南方吴越文化的特点,因此信阳民歌既有北方民歌的豪爽大气,又有南方文化的温婉灵动。
结语
在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对信阳民歌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和人文意义,结合民间艺人的创作和学者的考据使得信阳民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平. 信阳民间道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兼论其与信阳民歌、戏曲的关系[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01).
[2]马文扬. 楚风豫韵 源远流长——浅谈信阳民歌的艺术特色和传承发展[J].黄河之声.2013(16).
[3]李晓城. 简论信阳民歌的生成环境及传承保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
作者简介:牛媛媛(1982-),女,籍贯:河南洛阳,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西方音乐史,学历:本科,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