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萍
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厌学现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厌学的学生都有想学好之心,结果或者是不能约束自己、或者对学科失去兴趣、或者经过短暂努力却没有取得效果就“果断”放弃,总言之,都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何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呢?寓教于乐,以乐促学,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应是一条可行之路。现笔者就所教的语文学科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快乐教学,创妙趣横生课堂
课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应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会激发学生持久、浓烈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探索,积极地思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乐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踊跃探索、驰骋思维的舞台。三维目标中,合作与探究明确告诉我们,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获得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是组织学生展现自我,分组讨论、个人展示、学生模拟讲课这些方法,使得学生有了一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要围绕教学目标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妙趣横生。教无定法,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所变化,不能一成不变。有一些语文课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如我教授《斑羚飞渡》时,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即课文中斑羚遇到的问题。学生一筹莫展,这时我引出文章,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有一些语文课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引起学生兴趣,如教授《木兰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电影《花木兰》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些语文課可以充分利用幽默的谈吐吸引学生兴趣,如在讲文言文时,我经常会说一些现今的流行语,有时偶尔说一句网络语,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从而增强了学习信心。
二、激发情趣,活动课上学习动起来
语文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活动课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注重探索与研究的过程。综合性学习应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这凸显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意义。
活动课最核心的是“动”,如何动起来,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活动内容。在活动课的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一展身手。在活动课《古诗苑漫步》中,我提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收集古诗词的相关资料,在活动课上,让学生多角度来赏析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争鸣的局面。上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时,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自行组织策划一场联欢会。结果节目形式繁多,有歌曲、有小品、有舞蹈、有相声、有诗歌朗诵、有戏曲等等。表演时而动情时而幽默诙谐,一板一眼流露出对母亲的感恩与热爱。学生在快乐中重拾了学习信心。
三、游戏教学,乐在其中旨在学习
课堂上我利用谜语、脑筋急转弯设计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主体角色;“击鼓传花”,让学生表演一个与语文知识有关的小节目,其他学生当评委,通过后再继续游戏;“智力大冲关”,把新近学习过的和即将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智力题中,仿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快乐,获得成功感。学生通过各种游戏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也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有的同学说:“原来学习还能获得这样的快乐呀!”通过各种游戏的设计,学生们逐渐重拾了学习的信心。
四、走出教室,广阔天地自然学习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们好动的时期,往往身在教室,心则早就飞到了外面。教师在讲台上即使讲得天花乱坠,不及室外一匆匆行人给学生带来的注意程度。针对学生们在教室内一天坐七、八个小时的厌烦心态,我尝试着并非只有教室才是课堂的想法,某节课,毅然地把学生带出了教室。同样的讲课方法,同样的看似枯燥的知识,在校园的小树林中却起到了令我吃惊的效果。连一直排斥学习的几名学生,在总结所学知识的时候,也讲得条条是理。我心里窃喜,因为我又找到了一条能让学生喜欢学习的路。于是,以后每两周我都会安排一节室外课,有时练口语交际、有时作文采风、有时巩固所学知识,两个月下来,原来一直不写作文(据说在小学时就从没写过作文)的学生居然写了作文,虽然很稚嫩,有很多问题,但在作文课上,我还是特别卖力气地大大表扬了一番。这种转变不是我们为人师者一直期待的吗?在室外课上,我帮学生恢复了一些学习信心。
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们的学习信心也会大幅度地提高。通过努力,孩子们会逐渐喜欢上学习,最终达到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