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水
小学语文的教学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但重点和难点始终是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连字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不容易,要让学生写出才情并茂的作文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长时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在批阅作文时,我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遣词用句能力功底薄弱。写出来的作文,要么语句不够通顺,情感枯燥乏味,要么构思呆板,谋篇布局不够周到。我一直坚信只要通过透彻的分析,总会有合理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和态度
关于作文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作文是语文中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是语文学科中最难攻克的一项作业,学生面对作文时无疑是非常头疼的,所以小学生写作文时无疑只能是苦作和硬作。但这却背离了自由习作的宗旨,也偏离了习作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去正确的认识作文。
作文是一种表达,是人的另一张说话的嘴巴,是一场别具魅力的对话。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写作不是一味的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讨厌用文字进行交流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哪可以看得出来呢?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手机短信,喜欢QQ聊天。为何喜欢?这个时候的文字有着别样的交流的快乐和幸福。那么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呢?常用的方法有:朗读学生的作文,张贴学生的作文,黑板报刊出学生的作文。这些方法都没有有效解决学生的作文认识问题。为什么?——没有抓住“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的特质。当写作成为一种“公众的言说”,其“表达”、“交流”、“对话”的功能也就能轻而易举的彰显出来。
二、让学生明白有什么可以写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总觉得现实生活太单调,没什么可写,所以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这样发展下去是不妥的。其一,学不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其二,一旦养成习惯,会使思维懒惰,思路狭窄,材源枯竭,影响其思维品质、智力、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作入门解决材源问题呢?我们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抓住学校生活素材
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比在家里待的时间还有多,师生们在一起上课,一起活动,一起玩耍,一起探讨,互相交流着生活上、学习上的种种见闻、体验、和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交际的机会和写作的内容。那么学生怎样学会抓住学习生活的素材呢?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哦,老师自己先关注校园里所发生的事情,并借助场合表达出来,去启发同学们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他们也会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表达方法。
就这样,师生都养成了关注校园生活,谈论校园生活,描写校园生活的习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交际和写作的素材。
2.抓住家庭生活素材
家人和亲属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工作和处世态度等,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在他们的笔下,往往能把这样叙事和记人的文章写得极富感染力。
3.抓住社会生活素材
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这些言语交际和习作的契机,都是非学校生活所能及的。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社会、独立思考的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实践中实现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的精神,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关注社会,内容也更丰富多彩起来。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要知道作文该写些什么,还要知道该怎样去写,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行,主要还是读书少得缘故。读好教科书之外,还要多读课外书。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二分得益于语文教科书及语文课,八分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花絮”的交流会,建立语言欣赏、积累的“采蜜本”,描写读书感受和身边人和事的“酿蜜本”……都是必不可少的读书活动内容。而“读写借鉴”、“读写补充”、“古诗译文”都引导着学生把写作的视角和感悟与阅读结合起来。
四、提高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要多改、反复改,道理简单、明了。
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学会自评自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要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做上記号;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的创意之处,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认真修改。
其次,让学生间互评互改。教师定期的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或直接进入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最后,教师只评不改。教师点评的方式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还可以把学生请来当面点评。点评过的习作及时发给学生进行再修改。
总而言之,要说教学生写好作文有什么诀窍的话,无非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什么,要让学生清楚要写些什么,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写,最后得让学生明白要对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