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指出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幼儿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从园所及教师方面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问题;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不只意味着幼儿教师文化质量高,幼儿教师的人格质量及心理素质等更应该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视及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现状
西方学者威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教师行业至少同其他行业一样容易患心理疾病。事实现状是如何的呢?从来自各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或多或少存在怠倦倾向、心理障碍或是心理疾病,其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职业怠倦:对工作失去热情,得过且过,厌倦工作等。
(2)人际关系敏感,嫉妒情绪及敌对情绪突出:教师作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这些会让幼儿教师产生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
(3)抑郁、焦虑水平偏高、心理压力大:教师工作始终处于高压状态,心理抑郁及焦虑水平难以下降。
(4)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自控力较差:繁琐的工作,繁重的任务,以及突如其来的各种应急事件,再加上幼儿不厌其烦的哭闹、争吵、顽皮等,让幼儿教师难以保持良好的情绪。
(5)职业病缠身、睡眠障碍:大部分幼儿教师均有常见的心身疾病如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
二、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很多,过往的许多研究都有不少的总结,主要包括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职业竞争激烈,安全隐患防不胜防等,这些都是冲击幼儿教师心理防线的潜在隐患。正确分析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及发现,矫正及消除幼儿教师心理隐患,让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1.客体因素
(1)工作量大且名目繁多。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11所幼儿园中,日平均工作9—10小时的幼儿园占40%,日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幼儿园占20%。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照料幼儿。此外,幼儿园教师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案头工作,幼儿教师还要完成各种对外公开活动、公开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参与,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利用早晚接送、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保持与家长沟通的工作,还有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教学工作也经常被一些无关的事情干扰。一天下来,几乎是没有任何私人时间和空间的。
(2)幼儿安全压力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安全工作是幼儿园乃至每一个教师都摆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幼儿园内的孩子都是3—6岁,大都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更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了老师,老师就担负起了教育和保育的责任。如果孩子有任何的闪失,都无法和家长交代。再加上现在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容不得在孩子身上出半点差错。
(3)家长对教师的要求高。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也随着社会改革的变化而日新月异,每一位家长都热切需要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而每一位家長都带着自身的社会经历从而产生对教育的一种认识和看法。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需求,幼儿园教师需要在常态教育理念与家长的各种诉求中求同存异。幼儿教师很容易就在这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中产生恐惧、担忧等心理压力。
(4)职业发展要求高。与其他职业相比,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比较多元化,幼儿园教师通常集教师、保姆、玩伴等于一身,他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随时变换角色,随着社会发展迅猛,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发展要求,需要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的原因,幼儿园教师还需要掌握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及各种信息平台的使用及更新。
(5)人际关系单一。幼儿教师面对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性别单一,几乎都是女性群体,而女性群体中存在着普遍的同性否定倾向,而且女性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心思比较细腻,挫折承受力较低,很容易夸大其他女性身上的缺点,从而产生自私、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
2.主体因素
(1)身心疾病难以缓解。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如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另外因为工作的压力大,强度大等原因,许多幼儿教师身体状况不良如声带疾病、听力障碍等,再加上许多幼儿园本身人手就紧缺,很多时候幼儿教师有些身体毛病也难以得到休养。这样幼儿教师的身心疾病就不断地恶性循环。
(2)专业发展有障碍。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人格特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掌握,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种难当其任的感觉给部分幼儿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会在教学工作中遭遇教学上的“高原期”现象,难以突破教学教研中的“瓶颈”,一些责任心较强的教师甚至会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因此,幼儿教师心理的焦点、困惑日渐增多。
(3)心理素质不高。个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的一个基本前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幼儿教师,能在与幼儿、家长及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反之教师会因无法维持人际关系而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再者,由于幼儿教师在以往的职业培训过程中也甚少接触或了解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即便是自己或他人遇到心理障碍或心理困惑,也没有及时察觉或发现,更谈不上互相协助或彼此疏导了。再加上现在的年轻教师,多数作为独生子女长大,备受家长呵护和自我中心是他们的普遍成长标签,他们社会化的状态相对弱,个性化的状态比较强,这种个性的张扬,以及社会化属性差,也导致他们对自我心理素质认识方面较为薄弱。
三、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心灵的播种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赢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根据以上分析,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让幼儿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得以备受重视,从而让幼儿教师身心健康地开展工作。维护和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既需要幼儿园的积极引导,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1.幼儿园方面——营造人文关怀的幼儿园管理模式
(1)为幼儿教师减负。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冯增俊在谈论教师“跳槽”问题上认为,“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幼儿园也应重视解决幼儿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在保障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同时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严格限制时空上存在分离性的教师兼职,恰当分配角色任务,缓解或消除教师的角色冲突,让幼儿教师的工作回归教育本身。
(2)以人为本促和谐。管理者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能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幼儿园大多数教师都是女性,有时管理者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因此,在日常行政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把握好以人为本,和谐同赢的大方向,并善于主动细致入微地观察教师的工作与情绪,敏锐觉察教师有可能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工作问题与心理问题,在帮助教师客观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或途径,从而及时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及时舒缓教师心中的不良情绪。
(3)建立心理预防及辅导机制。心理测量要及早,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从源头控制效果最好。因此,管理者应引入心理测量等手段,及时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并对需要关注的群体及时进行辅导和治疗,促进自身成长。对心理健康水平高的老师,鼓励其影响、教育身边的老师,促进共同成长。
2.教师方面——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1)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实质说到底反映着正确的人生态度。一个不热爱孩子的人,终究会逃离幼儿教师岗位。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学会与人交往,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深刻认识教师的重要职责,以身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自豪而光荣。
(2)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如前所提到的,现代化的幼儿教育需要现代化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应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进行各种继续教育。一方面,要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学习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通过进修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专业水平。除此之外,掌握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也是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的必不可少的方面。比如说通过学习管理能力提高自身对班级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的能力;通过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提升自身待人接物的水平;通过学习语言艺术及表达的技巧来改善自己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效果;通过掌握时效管理的窍门,合理分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
(3)提高自身心理修养水平。幼儿教师要在心理健康方面要加强自我教育,要认真研读心理学与心理保健方面的专业书籍,如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不能仅仅把这些当成是考试任务,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知识,不能把心理学知识看成是生活的点缀品或调味品,而应当成应对压力的必需品,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善待自己、关心自己、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心理医生和教育工作者郑晓边就这个问题做了几点总结,其中提到的“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及时缓解内心冲突、适当宣泄愤怒情绪、建立合理认知信念、良性自我暗示对话、训练实践成功应对、分步化解压力矛盾”等心理保健方法,都是值得广大幼儿教师学习和掌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也并非短时间产生的,也不能快速解决或消除,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家长、社区等在内的全部社会机构与力量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幼儿教师爱孩子、爱教育的同时,也让幼儿教师得到爱。
参考文献:
[1]郑晓边.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心理压力与应对.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张少玫.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儿童与健康2007(9)
[3]王彦峰.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10
作者简介:
梁伟凤,女,广州市海珠区蓝色康园幼儿园副园长。